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54例临床体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冯立群 李伟 池岩峰 孙凤强

 【摘要】 目的 观察解剖型钢板老年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手术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及围手术期处理治疗转子间骨折。结果通过随访病例48人,无骨不连、骨感染,无髋内翻畸形发生,3例螺钉松动、退钉,髋关节功能良好,优37例,良10例,可5例,差2例。结论 解剖型钢板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固定可靠、操作方便、疗效满意。
  【关键词】解剖型钢板 转子间骨折 固定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病例有明显上升趋势,早期手术固定是减少各种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我们自2003年7月-2007年9月,共采用解剖型钢板治疗转子间骨折54例,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5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52~88岁,平均年龄64.9岁,伴有高血压29例,冠心病17例,糖尿病3例,脑血栓及后遗症8例,致伤原因:跌倒摔伤39例,坠落伤11例,车祸4例。采用Evens分型,Ⅰ、Ⅱ型属稳定性骨折,Ⅲ、Ⅳ型属不稳定性骨折,Ⅰ型2例,Ⅱ型9例,ⅢA型15例,ⅢB型19例,Ⅳ型9例。受伤到手术时间3~10d。
  1.2 治疗方法 ①术前全面体检,积极治疗各种老年性疾病,稳定后择机手术。②手术方法:在腰硬联合麻醉或全麻下,患者平卧牵引手术床上,患髋略垫高,术野常规消毒,铺无菌手术巾。从大粗隆顶向下取外侧切口。上端稍弧向前侧,切口长约10~14cm,切开皮肤、皮下及髂胫束,显露股外侧肌及大粗隆,分开外侧肌,暴露股骨上端,并切断外旋肌附丽,剥离后,显露大转子及转子间线、小转子、前后壁骨块,牵引复位,安放大骨块,并用松质骨拉力钉适当固定。不稳定者可配合钢丝,固定位置,不影响解剖型钢板安放。避免与钢板螺钉相碰。若小转子游离或不稳定,则先用松质骨拉力钉固定,加强后内侧支撑,维持牵引后,观察并保持正常颈干角,沿大粗隆及股骨上端植入解剖型钢板,并尽量使其服贴,向头颈方向分别拧入三枚拉力钉,长短适宜,再分别拧入皮质骨螺钉,术中摄片或C型臂透视后见骨折对位满意,松钉位置良好,止血、冲洗、引流、缝合,手术完毕。
  
  2 治疗结果
  
  本组随访48例,时间1.5~4年,无骨不连、骨感染,无髋内翻畸型发生,有3例轻度退钉现象,根据评定标准,优37例,关节无疼痛、活动范围良好,步态如常,良10例,髋关节活动轻微受限,长时间行走略有微痛及不适感,生活基本自理,可5例,髋关节活动疼痛,部分受限,劳累后加重,休息减轻,可自理,差2例,髋关节活动疼痛较重,受限明显,自理困难,需卧床,本组无死亡病例,有2例发生静脉血栓,经对症治疗痊愈。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伤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随着人口老龄化,此病逐年增多,造成股骨转子间骨折多系跌倒、臀部着地所致或高处坠落,近年车祸亦常见,年龄大多在65岁以上,往往伴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骨科临床较为困难,保守治疗皮牵引、骨牵引,由于卧床时间较长,极易产生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国内许继刚[1]报告438例转子间骨折,牵引组死亡为6.1%,手术组为0.9%。学者们公认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情况下,手术固定治疗,尽早功能锻炼,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内固定早期应用有多枚针,松质骨螺钉、空心钉、鹅头钢板以及近年常用的Gamma钉及动力髋螺钉(DHS),各有优缺点,总体趋向于固定相对坚强,易于操作,损伤小,符合生物力学要求趋势,针钉类操作方便,损伤小,但稳定性差,只适用于Ⅰ、Ⅱ型骨折。鹅头钢板对头颈剪切破坏性大,很容易造成骨质劈裂,而且把持力不够,松动率高。有学者虽然认为Gmma钉及动力髋螺钉(DHS)稳定性好,髋内翻畸形少,是理想的内固定方法[2],但从我们临床实际观察,二者均属单点轴向固定,应力集中,不能有效控制旋转[3]。并且操作使用较复杂,头颈内固定物粗大,破坏损伤严重,需广泛暴露,出血量多,患者多需输血,并且对置入头颈固定物位置要求较高,负重期极易穿出股骨头,产生股骨头坏死,钉骨界面相对较大,致局部骨溶解,加重骨质疏松。
  解剖型钢板按照生理解剖曲度设计,符合内固定生物力学,通过3枚松质骨拉力钉,将股骨头颈与股骨上端采用多点固定,可有效控制近端旋转,建立股骨上端桁架结构,术中无需预弯钢板,安放方便,对严重ⅢB型、Ⅳ型骨折较容易固定后侧襞与内侧小转子骨块,对整体稳定性起到主要支撑作用,尤其对于转子间冠状面骨折,比其他内固定物(Gamma钉与DHS),更具独特优势,解剖型钢板可以多点不同角度、方向,避开折线界面而固定,但DHS及Gamma钉单点置钉,只能沿折线界面置入,股骨近端很容易发生旋转、劈裂,致使固定不稳定。 根据本组54例临床应用及随访结果,我们体会解剖型钢板治疗转子间骨折固定相对稳定,操作方便,省时,只要术中操作精确,术后正确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同样产生满意临床疗效,便于基层推广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许继刚.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附438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1994,14:150.
  2 朱通伯,戴尅戎.骨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21-322.
  3 范卫民,陶松年,王道利,等.四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物的生物力学对比疗效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1996,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