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清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及意义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化血清蛋白(GSP)检测在应激性高血糖以及糖尿病患者中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 对我院住院患者中测得高血糖者以及糖尿病患者进行GSP测定,并追踪血糖状态最终诊断,对于GSP低于正常者加测多时间段血糖,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糖尿病高血糖者GSP3.52±0.26mmol/L,应激性高血糖者GSP2.36±0.32mmol/L 糖尿病低血糖者GSP0.96±0.36mmol/L,经t检验,应激性高血糖者与糖尿病高血糖GSP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GSP可以做为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高血糖鉴别诊断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推广应用。GSP检测有利于发现夜间及无症状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持续、稳定、安全达标。
关键词 糖化血清蛋白 检测 分析
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无明显病史的高血糖状态,确切诊断、及时正确处理均有重要意义。糖尿病患者如何持续、安全达标,并避免低血糖,也是近年来研究热点。随着临床生化检测方法学的成熟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广泛使用,一些与糖尿病诊断密切相关的生化指标也逐渐成为常规检查项目。本文以糖化血清蛋白(GSP)检测为切入点,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 受试对象 2006年5月以来在我院住院无糖尿病史的高血糖患者、糖尿病患者共218人,剔除血糖和GSP均正常者50人,入选168人。其中男94人,女74人;年龄最小11岁。最大86岁;已经确诊糖尿病80人,无糖尿病史高血糖者88人(包括脑卒中、心肌梗塞、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肺栓塞、颅脑损伤、胸腹部多发伤、急性中毒、严重感染等多学科急危重症患者)。
1.2方法
对入选患者检测GSP,并追踪高血糖者最终血糖状态,如果GSP低于正常者,加测夜间及餐前血糖三天,不少于10次,以发现低血糖状态。血糖以氧化酶法测定(北京中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试剂),批内CV<5%,批间CV<8%。GSP以酮胺基还原四氮唑蓝比色法测定(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试剂)批内CV<4%,批间CV<8%.全部操作均在芬兰3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完成。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GSP非正态分布资料以中位数范围表示,显著性用t检验。
2 结果
无糖尿病史高血糖者追踪最终诊断:糖尿病20例,应激性高血糖68例,GSP低于正常值22例,加测血糖发现低血糖20例。血糖和GSP见下表。
| 分组 | n | 血糖(mmol/L) | GSP(mmol/L) | ||
| 应激性高血糖 | 68 | 8.46±2.10 | 2.36±0.32 | ||
| 糖尿病高血糖 | 78 | 9.96±2.16 | 3.52±0.26 | ||
| 糖尿病低血糖 | 20 | 3.06±1.05 | 0.96±0.36 | ||
经t检验,应激性高血糖组与糖尿病高血糖组GSP有显著性差异(p<0.01)
3讨论
GSP是血浆中的蛋白质与葡萄糖非酶糖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高分子酮胺结构类似果糖胺的物质,它的浓度与血糖水平成正相关,并相对保持稳定,日间变异小。它的测定不受进食、运动、机体状况、即时血糖的影响。由于血浆蛋白的半衰期为17~20天,故GSP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检测前1~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较短时期内血糖浓度变化的不足。GSP的测定快速而价廉(化学法),是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评价糖尿病控制情况的一个良好指标。
对于如此种种应激情况,以往仅仅根据血糖的数值是不可能尽快作出是应激性高血糖或是糖尿病患者本身的高血糖的准确判断的。此时GSP的测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将血糖及GSP结合起来判断,就可基本明确二者之一了,从而及时纠正一过性代谢紊乱,避免对单纯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过早过大剂量应用胰岛素,以致造成低血糖;又可以指导临床对伴糖尿病的高血糖患者及时进行降糖处置,包括选择“大液体”的类型等,及时血糖达标。
低血糖是糖尿病强化达标的主要障碍,而许多患者会出现无症状低血糖,特别是夜间低血糖,不易发现,。既不利于血糖达标,又会促进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发现并处理低血糖有重要临床意义。多时间段血糖检测是很好的方法,但由于多次采血、影响休息不易被患者接受。动态血糖检测由于价格昂贵,在基层不易推广。通过对GSP检测,明显低于正常值者,进行多时间段血糖检测,均证实有低血糖存在。GSP是评价糖尿病控制情况,发现反复发生低血糖的一个良好指标,简单易行,实惠。[2]但是对于偶发低血糖无应用价值。本文观察低血糖例数较少,有待进一步观察证实其敏感性。
总之,GSP和血糖的测定,对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高血糖的区分判断,是可以准确区分二者之一。GSP检测有利于发现无症状低血糖,对于糖尿病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GSP测定快速、简单、结果可靠、价廉,有必要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1陈灏珠 实用内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第11版,979—986
2魏明竟,苏子林.血清果糖胺分析的方法和应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88,11(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