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及其药敏情况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13

摘要:目的  了解我县婴幼儿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及其药敏情况,为正确诊断和提供实验室数据。方法  对380例患儿的中段尿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共培养分离出137株病原菌;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占78.8%;其中大肠埃希菌占总株数的49.6%居首位;其次为变形杆菌占16.1%。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产ESBLS)、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25.2%、33.3%。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对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呋喃妥因及第三代头孢菌素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最高。肠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0NS)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对多种抗菌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目前我县婴幼儿尿路感染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为首位,因细菌耐药性不断变化,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理有效抗生素。
关键词:婴幼儿;尿路感染;致病菌;药敏试验
    


       尿路感染是婴幼儿常见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年龄<1岁者,在感染时常引起肾瘢痕,局部肾瘢痕可能是今后一生中发生高血压的一个危险因素[1]。婴幼儿生理特点较为特殊,用药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有必要监测婴幼儿尿路感染的致病菌及药敏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05年1月-2008年1月到我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尿路感染患儿的清晨中段尿。
1.2 临床资料  共380例患儿,获得阳性菌株137株(36.1%),其中<1岁者61例,1-2岁者45例,2-3岁者31例.。女性85例,男性52例,女性与男性比例为1.6:1
1.3 质控菌株  试验中使用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为质控菌株进行室内质量控制。
1.4 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  对于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的纯菌落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WHO推荐的K-B法,结果判读按CLSI标准进行。
1.5  抗菌药物纸片  阿莫西林/棒酸(AMC/CA)、氨苄西林(AMP)、阿米卡星(AN)、头孢他啶(CAZ)、头孢曲松(CRO)、环丙沙星(CIP)、亚胺培南(IPM)、复方新诺明(SXT)、苯唑西林(OX)、青霉素(PEN)、红霉素(ERY)、万古霉素(VA)、高浓度庆大霉素(GEH)、呋喃妥因(NIT)、头孢哌酮/舒巴坦(CFP/SU)、左氧氟沙星(LVF)、头孢西丁(FOX)、克林霉素(CM)。购自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2  结 果
2.1  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137株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比例最高共68株占49.6%,其次为变形杆菌22株占16.9%。见表1
 
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病表原菌        株数    构成比 (%)
大肠埃希菌          68       49.6
变形杆菌            22       16.1     
肺炎克雷伯菌        18       13.1          
肠球菌              13       9.5
C0NS                9        6.6  
铜绿假单胞菌        2       1.45     
产硷假单胞菌        1       0.73
真菌                 2      1.45  
大肠埃希菌和变形杆菌  2     1.45
合计                 137        100
 


2.2  药敏结果  常见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素的药敏情况见表2表3。
2.3  特殊耐药菌   产ESBLS大肠埃希菌23株(33.3%)肺炎克雷伯菌3株(16.6%),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株(33.3%)。
 
表2主要革兰阳性球菌药敏情况
 


抗菌药物      肠球菌          C0NS   
             S(%)  R (%)  S(%)  R(%)     
OXA          -       -      77     23
PEN           31    69      58      42
ERY           54    46      48      52
CM            -     -       58.5    41.5
VA                        100        0             100           0
SXT            -     -              48      62
NIT                       87.2   12.8        94.5     5.5
GEH           84.6   15.4      -            -
CIP                        65.9   34.1    59      41
AMP           80     20    85.6    14.4
 
表3 主要革兰阴性杆菌药敏情况


抗菌药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变形杆菌
        S(%)  R(%)  S(%)  R(%)   S(%) R(%)
CAZ     87.2  12.8  80.2  21.8    82.8  17.2
CRO    86.6  13.4   82.6  17.4    83.6   14.3
IPM    100    0    100    0     100    0
NIT     96.7   3.3   92.3   7.7     -      -
AMP    5.4    94.6    -     -     10     90
AN    95.1    4.9   86.4  13.6   87.6    12.4
LVF    77.1   22.9  88.2   12.8   82     18
FOX    97.4   2.6   95.3    4.7   96      4
AMC/CA  82.8  17.2  54.1   45.9   86.9   13.1
CFP/SU  86.4   13.6   81.2   18.8   83    17.
3讨论
      婴幼儿尿路感染多为逆行性感染所致的下尿路感染。由于我县90%的婴幼儿使用尿不湿,尿道口常受粪便污染,粪便中的大肠埃希菌和变形杆菌等肠道细菌极易诱发感染,女婴尿道口比男婴短更易感染。大肠埃希菌表面的伞状物和菌毛可与尿道上皮细胞牢固结合,使输尿管蠕动减弱并扩张,尿液不能冲走细菌,故细菌粘附性是导致逆行性感染的重要原因[2]。本调查资料表明:我县婴幼儿尿路感染致病菌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占48.6%居首位,变形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居第二、三位。革兰阳性球菌以肠球菌属分离占第1位为9.4%。
     本文药敏结果表明:广谱青霉素类药物如氨苄青霉素不宜作为婴幼儿尿路感染的首选药物。虽然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左氧氟沙星对肠杆菌科细菌有一定抗菌活性,但这些药物对小儿的毒副作用较大,临床上很少使用。对于由肠杆菌科细菌及其产ESBLS细菌引起的感染本院采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头孢西丁进行治疗。一般肠球菌感染,可依据药敏结果单一用药或采用氨苄西林与阿米卡星联合治疗,但要严密观察阿米卡星对小儿的不良反应[2]。若为耐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肠球菌感染,青霉素和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无效只能选用万古霉素[3]。CONS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理有效的抗生素。对于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则遵从CLSI规定,对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和其它β一内酰类抗生素,在体外显示活性但临床治疗无效。本检测还表明:我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33.3%和16.6%,MRSCN为33.3%,比大中城市检出率低,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遏制产酶菌的产生。
      随着抗菌药物的,我县婴幼儿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药敏情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治疗中不能单凭经验用药,应当地近期常见病原菌及药敏试验分析结果再结合婴幼儿的生理特征合理选用抗生素。      
 
参考:
[1]  李成荣. 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01-602
[2]  熊宝华,胡红兵,夏维,等. 儿童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调查[J]. 中华感染学杂志,2007,17(2):234-235.
[3] 倪语星,王金良,徐春英.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规范.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200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