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和功能训练对急性脊髓型减压病患者康复的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闫双银 孙孝东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急性脊髓型减压病 减压病 高压氧 潜水医学

  论文摘要:目的  观察心理干预和功能训练对急性脊髓型减压病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对328例急性脊髓型减压病按年度和项目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及时加压、高压氧、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接受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功能训练治疗。结果两组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心理干预、功能训练对急性脊髓型减压病患者康复非常重要。

  心理干预和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的重要康复方法之一[1],脊髓损伤后许多患者由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损伤后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心理护理和功能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残存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2]。笔者观察了我院6年间急性脊髓型减压病328例,其中2004年至2007年度的208例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心理干预和功能训练,康复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320例急性脊髓型减压病按年度和治疗项目自然分为两组。对照组:自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我院海潜科收治的120例急性脊髓型减压病患者;治疗组: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我院海潜科收治的225例急性脊髓型减压病患者,其中有17例患者因原因,中途停用部分心理干预、功能训练治疗项目或出院而将其剔除,共为208例。两组病例均为男性渔民,发病前在大连、烟台等地从事潜水捞取海产品作业。年龄18~55 岁。潜水深度15~75 m , 每次潜水作业时间20~250min ,当日累计潜水作业时间2~14h;发病原因均系不遵守减压规定而致病。从发病开始到接受正规加压治疗的间隔时间小于0.5 h 者对照组1例,治疗组2例; 0.5~1 h 者对照组3例,治疗组8例;0.5~1 h 者对照组3例,治疗组8例;1~6h 者对照组56例,治疗组93例;6~12 h 者对照组16例,治疗组36例; 12~24h者对照组29例,治疗组32例;24~48h者对照组8例,治疗组25例;48h以上者对照组7例,治疗组12例。

  1.2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为急性期入院。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双下肢截瘫、浅表感觉障碍、大小便潴留、跟膝腱反射活跃,大部分患者巴彬斯基氏征阳性、双下肢肌力下降。

  1.3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进行及时加压、高压氧和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接受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功能训练治疗。

  1.3.1 加压治疗  全部病例均进行加压治疗, 大部份病例采用原苏联加压治疗表(简称“苏表”)III 方案,治疗压力0.8M Pa,治疗总时间31h43min;少数病例采用苏表 = 2 /* ROMAN II方案(治疗压力0.8M Pa,治疗总时间25h30min)或苏表 = 4 /* ROMAN IV方案(治疗压力1.1M Pa,治疗总时间39h29min)。各方案在减压至0.28 M Pa 以下时, 间歇吸纯氧。其中,20%的病例采用2次加压法,8%的病例采用3次加压法。

  1.3.2 高压氧治疗 所有患者在接受正规加压治疗同时,给予高压氧(HBO)治疗。HBO治疗方案:0.2~0.25 M Pa,吸纯氧80min,中间吸空气10 min,每天一次,最少做18次,最多做152次。

  1.3.3根据病情需要,同时适当给予扩容、抗凝、激素、中枢兴奋、神经营养等药物,以及选用活血化瘀中药汤剂[2],同时对症治疗。
  1.3.4心理干预: 主要方法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消除或减轻患者对疾病的紧张态度;了解患者的爱好及家庭关系,积极争取家属积极配合; 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关爱以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另外,请心理科医生针对不同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孤僻、社交及兴趣等缺乏者采用开导疗法、移情疗法、疗法等[3]。

  1.3.5 功能训练  功能训练并不仅仅是运动,而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从急性期、卧床期到坐位期、站立期、行走期全面的、个体化的全程康复治疗与训练计划。功能训练计划由经治医师、科主任、护士长、责任护士和康复科主任、治疗师共同研究确定,主要由治疗师来实施康复治疗,经治医师和责任护士指导家属帮助患者或患者开展训练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同时适当给予扩容、抗凝、激素、中枢兴奋、神经营养等药物,以及选用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同时对症治疗。

  1.4疗效标准

  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1987 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定了疗效标准。治愈: 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未留后遗症; 好转: 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可独立行走数公里; 出院后随访半年, 生活完全自理; 无效: 病情无明显恢复, 出院后半年, 仍瘫痪在床。

  1.5统计学检验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每组数据采用t检验比较。

  2 治疗结果

  208例治疗组在接受心理干预、功能训练后的治疗结果明显高于120例对照组,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无论是对照组还是治疗组,从发病到接受治疗间隔时间小于1h的患者,治愈率达100%,从1h以后,治愈率逐步下降,无效率逐步上升。

序号

组别

从发病到接受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间隔时间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例数

百分比

1

对照组

<0.5h

1

1

100.00%

0

0.00%

0.00%

治疗组

2

2

100.00%

0

0.00%

0.00%

2

对照组

0.5~1h

3

3

100.00%

38

1266.67%

0.00%

治疗组

8

8

100.00%

50

625.00%

0.00%

3

对照组

1~6h

56

18

32.14%

38

67.86%

0.00%

治疗组

93

43

46.24%

50

53.76%

0.00%

4

对照组

6~12h

16

4

25.00%

12

75.00%

0.00%

治疗组

36

14

38.89%

32

88.89%

0.00%

5

对照组

12~24 h

29

8

27.59%

20

68.97%

1

3.45%

治疗组

32

14

43.75%

18

56.25%

0.00%

6

对照组

24~48 h

8

0

0.00%

5

62.50%

3

37.50%

治疗组

25

8

32.00%

14

56.00%

3

12.00%

7

对照组

>48 h

7

0

0.00%

3

42.86%

4

57.14%

 

治疗组

12

0

0.00%

7

58.33%

5

41.67%

  3 讨论

  从治疗组和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上来分析,说明心理干预、功能训练对急性脊髓型减压病患者康复是非常重要的。潜水减压病中以脊髓型减压病病程长,治疗时间长,病情恢复缓慢,治疗不彻底易遗留后遗症,常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一定的精神和方面的沉重负担。如治疗处理不够得当,患者很可能会导致肢体残疾。而患者发病以后思想负担加重,情绪低落,心理脆弱,甚至消极对抗治疗,对自己以后能否完全康复丧失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等念头[4,5,6,7]。另外,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病人容易出现畏难和急躁情绪,及时掌握病人情绪脉搏,保持良好心态对机体康复非常重要。因此,开展心理干预不仅可以使病人自觉配合治疗,也是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各种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8]。同时,功能训练计划是在避免出现并发症、保证病人生命的前提下,用最短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患者的残存功能,使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脊髓损伤患者通过肢体早期康复功能训练,最大限度使用尚有运动功能的肌肉,来代偿已丧失的功能,消除和减轻患者功能上的障碍,还能促进肢体关节残存功能的恢复和重建,预防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达到了最大限度的适应独立生活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同样,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1] 湛琅;孟小燕;卢珠倩. 心理干预和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疗效的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2):213

[2]夏卫民,胡艳秋.心理康复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J].临床康复,2003,7(28):3842

[3]苏 娜. 加压治疗脊髓型急性减压病的护理[J].山东医药,2007,47(32):167

[4]吴任钢,张苏范.认知行为治疗慢性失眠症及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3):161-162.

[5]吴敏,桂锡生,张月琴,等.睡眠系统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对照研究.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4,4(1):47-48.

[6]肖南,柳超萍.大学生失眠及其相关因素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211-212.

[7] 程灵芝,李川云,刘晓红等.急性应激干预的原则和方法.中国临床康复,2003,7(3):474~475

[8]李学文;周海维;孙志勇;等.急性脊髓型减压病100 例临床分析[J].中华航海医学杂志,2000 , 7 (2):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