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妇女生殖道感染状况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了解围绝经妇女生殖道感染情况,分析非围绝经期妇女和围绝经期妇女感染情况,寻求围绝经期妇女生殖道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一般情况;妇科检查宫颈阴道情况;进行生殖道分泌物检查;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判断结果。结果:围绝期妇女的阴道炎、宫颈炎的患病率高于非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妇女病原体感染前3位依次是加德纳菌、念珠菌、支原体。结论:为做好生殖道感染的防治工作,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尤为重要。为提高围绝经期生殖道感染的效果,必须针对病原体合理用药,必要时应用性激素。广泛开展对围经期妇女的生殖道感染知识的健康,提高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
[关键词] 围绝经期妇女   生殖道感染现状    分析
  围绝经期是指围绕绝经的一段时期,包括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1]。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减退,性激素分泌减少,易发生潮热出汗、月经紊乱、生殖道感染等症状,给广大妇女带来痛苦。生殖道感染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 国际人口与战略提出, 通过初级卫生保健系统, 所有国家应不迟于 2015 年致力于社会成员获得生殖健康, 其中主要内容涉及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及其他生殖健康问题的防治[ 7]。。我院于2006年12月—2007年12月对保定地区1998名已婚妇女(包括998名围绝经期妇女和1000名非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妇女病体检,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目标人群。围绝经期妇女组:选取2006年12月-2007年12月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已婚妇女998名,年龄45岁-55岁。非围绝经期妇女组: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已婚妇女1000名,年龄最小的为19岁,最大为70岁(年龄在45岁-55岁除外)。

1.2  健康检查方法。使用统一的妇女病普查体检表,由专职医生填写姓名、年龄、职业、生育史、避孕方式、既往史以及检查结果。

1.3  检查内容。检查内容包括①宫颈刮片脱落细胞检查,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并按巴氏V级法进行分级,必要时采用阴道镜取活检鉴别宫颈炎和早期宫颈癌[2]。②采用盆腔B超对子宫、附件进行检查。③阴道分泌物采用南京产的多媒体超高倍显微诊断系统进行分析鉴别滴虫、霉菌、支原体、加德纳杆菌等病原微生物。

1.4  统计学处理。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职业、生育史、避孕方式等方面基本一致,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2.2  两组妇女生殖道感染(RTI)情况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妇女生殖道感染情况

   疾病名称     非围绝经期妇女(n=1000)     围绝经期妇女(n=998)     χ2        P

                   例          %             例        %

  阴道炎          103        10.3           215       21.5        47.18   <0.01

  宫颈炎          152        15.2           321       32.1        79.56   <0.01

盆腔炎           25         2.5            19        1.9        0.82    >0.05

外阴炎            9         0.9            17        1.7        2.51    >0.05

外阴白斑          5         0.5             6        0.6        0.09    >0.05

生殖道尖锐湿疣    2         0.2             1        0.1        0.33    >0.05

至少有一种RTI   176        17.6            457      45.8       183.41   <0.01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组妇女在阴道炎、宫颈炎、至少有一种RTI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不同年龄段病原体感染不同。将1998名体检者按生理状况分类,生育年龄为一组,围绝经期为一组,绝经后期为一组,具体情况见表2。 

表2不同年龄段病原体感染情况

年龄  总人数  G+球菌       支原体    加德纳菌     念珠菌        纤毛菌      淋球菌       滴虫         衣原体

              例    %     例    %    例     %    例      %    例     %     例     %    例      %     例      %

≤44    568     210  36.79    183  32.22   156   27.46    64   11.27    55     9.68    5     0.88    44      7.75    18     3.17

45~55  998      44   4.14    219  21.94   543   54.41   257   25.75    89     8.92    5     0.50    72      7.21     3     0.31

≥56    432      20   4.63    126   29.17  199   46.06    53   12.27    40     9.26    0       0     36      8.33     0      0

χ2(3组数据比较)   362.81       21.78       110.26        66.56           0.26                         0.56           

P值                 <0.01        <0.01      <0.01          <0.01           >0.05                        >0.05  

从表2可见,45-55岁围绝期组病原体感染以加德纳菌为首,其次为念珠菌和支原体感染。≤44岁的生育年龄组以感染G+球菌为首,其次为支原体和加德纳菌。≥56岁的绝经后期组以加德纳菌为首,其次为纤毛菌和滴虫。经统计学处理纤毛菌和滴虫在各年龄组感染比例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均有统计学意义。以上数据分析为生殖道疾病提供了病原学方面的依据。

3 讨论

国内外研究表明 , 生殖道疾病患病率变化在 30% ~90%之间。在我国妇女生殖道疾病的患病率为35.8%~85.1%[3]。生殖道感染(RTI)指妇女患有以下任何一种感染, 阴道炎(霉菌性、念珠菌性和老年性细菌性阴道病)、淋病、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宫颈炎 (宫颈糜烂和息肉)、附件炎和盆腔炎[1]。生殖道感染是一种种类繁多、流行广、 死亡率低 ,但危害性严重的疾病:据 WHO 估计 ,每年生殖道感染的新发病例高达3. 33亿。;如不及时治疗生殖道感染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如慢性盆腔炎、 异位妊娠、 HIV传播增加和患某些肿瘤的危险。本文结果显示保定地区生殖道疾病的患病率为31.1%,与国内相关报道相符。本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妇女生殖道感染率高于非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围绝经期妇女从生育期步入老年期,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激素水平逐渐降低,加之生育期的损害(如妊娠、分娩、人工流产、刮宫等造成的损害),比其他时段更易患病[4]。

3.1 从患病原因分析:在普查的 1998 例妇女中 , ,以炎症性疾病占大多数 ,阴道炎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妇女往往是由于不良个人生活习惯 ,不洁卫生用品及不洁性生活引起的生殖道感染 ,感染后羞于就诊 ,病后不积极治疗或因性伴侣相互感染所致。城市妇女过度讲究卫生 ,经常冲洗阴道 ,破坏了阴道的自洁作用。同时不适当的冲洗又会增加盆腔炎的危险性。在外阴、阴道、尿道、及膀胱三角内均有雌激素受体,是雌激素的靶器官,对血循环中雌激素水平有独特的敏感性[5]。围绝经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阴道、尿道和膀胱粘膜萎缩,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减少,阴道内PH值升高,使阴道微环境发生改变,局部抵抗力下降,致病菌容易入侵繁殖引起反复生殖道感染[6]。保定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生殖道感染患病率前二位依次为宫颈炎、阴道炎、,其患病率高于非围绝经期妇女。

3.2从感染的病原体分析,围绝经期妇女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加德纳菌、支原体和念珠菌,在治疗方面应选用针对性强的咪唑类、大环内酯类和抗念珠菌类药物。

总之围绝经期是各种妇科疾病的高发阶段, 给围绝经期的妇女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围绝经期保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老年妇女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 而她们的身心健康又直接影响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 , 因此围绝经期保健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对围绝经期妇女采取多种形式、有的放矢的健康,使其获取全面 、正确的更年期保健知识。社会、单位、家庭和社区从各个层面去关心和理解更年期妇女 ,增加心理咨询、疏导服务 ,针对影响更年期妇女症状的原因及保健需求提出可行的保健建议和对策。对真正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