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皮质腺癌的CT影像诊断
【关键词】 肾上腺皮质腺癌 CT影像
肾上腺皮质疾病过去认为是少见的疾病,随着大量高科技诊疗设备的应用及临床医师技术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其报道有增多的趋势[1]。本次研究了32例肾上腺皮质腺癌CT诊断结果,分析肾上腺腺癌的CT影像特征及改变,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丽水市第二人民及丽水市中心医院、丽水市人民医院2004年3月到2009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32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24~68岁,平均(42.40±9.82)岁。病程在1年以内者30例,在3个月以内者25例。肿瘤发生于右侧肾上腺区14例,左侧18例。球状带肾上腺皮质腺癌14例,束状带肾上腺皮质腺癌10例和网状带肾上腺皮质腺癌8例。无功能肾上腺皮质腺癌20例,功能肾上腺皮质腺癌12例。临床有激素异常分泌症状者22例,以心悸、头痛、高血压、向心性肥胖等Cushing 综合征表现为主16例,毛发增多、月经紊乱等男性化表现为主6例;无激素异常分泌而仅有肿瘤局部产生的症状如腰腹部肿块或腰腹部疼痛不适者10例。伴有胸痛、血痰、腰背痛等肿瘤转移症状者9例。
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证实有分泌功能的肿瘤22例, 其中血皮质醇水平增高至24.9~75.6μg/dl,平均(40.2±11.2)μg/dl ,无异常分泌功能的肿瘤10例,血皮质醇、醛固酮及性激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所有病例均曾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2 CT扫描方法 采用西门子SOMATOMDR - H 全身CT 扫描机横断扫描,层距、层厚为5 mm或10 mm,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浓度为300mgI/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80 ml,注射速率为2.5 ml/s。注射对比剂后40 s开始动脉期扫描,65s开始静脉期扫描。于肘前静脉内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胺或碘海醇,浓度300 mg/ml,剂量1.5~2.0 ml/kg体重,注射流率3 ml/s。CT值的测量取肿瘤实质成分,避开坏死无强化区和肿瘤血管,囊性病变囊壁和壁结节的测量在病灶放大后测量。
1.3 CT影像分析 回顾性分析CT表现,包括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CT值、有无包膜及厚度,有无钙化,内部分隔,病灶的强化方式,邻近结构有无受累及有无腹膜后转移等指标。
2 结果
本组32例细胞腺癌经过手术病理确诊,其中术前诊断29例,误诊3例,诊断符合率为90.62%。CT表现:细胞腺癌均为圆形或类圆形,肿瘤直径3.1~13.5 cm ,平均6.5cm,左右肾分别为17例与15例。其中呈分叶形14例,轮廓不规则8例,边界模糊6例,具完整包膜4例;肿瘤密度不均、中心呈低密度的出血和坏死27例,钙化5例,平扫CT值为33~59 HU。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16例,肿块边缘强化并结节6例,CT值为58~89 HU。3例并腹膜后淋巴结、肝、肾转移。
3 讨论
细胞腺癌较多见于肾、唾液腺、甲状腺,有报道见于垂体、眼睑、甲状旁腺、胸腺、食管、肺、肝、卵巢,发生于肾上腺皮质者非常少见[2]。有关该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明确[3]。肾上腺皮质腺癌多发于左侧,发病年龄27~72岁,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4]。患者无特异性表现,多在体检时或因非特异性症状就诊时发现,如表现为高血压、腹痛、腰背部疼痛、呕吐、女性男性化等症状,肿瘤一般较大。
CT被视为肾上腺皮质肿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坏死和钙化均为皮质肿瘤的恶性征象。田伟等[5]归纳肾上腺皮质癌较特征性的CT表现依次是:①肿块呈分叶形,轮廓不规则;②边缘模糊,与周围器官粘连;③中心低密度,钙化,不均匀增强;④围绕低密度肿块的边缘增强环。本次研究的病例中,坏死占84.38%,钙化占15.62%,认为> 6cm 的肿块通常为恶性。与韦嘉瑚等[6]报道的基本一致。肿瘤的不均匀强化及结节状强化经病理证实为未坏死的肿瘤实质部分。
本次研究大多数患者术前得到确诊,说明该病在影像学上有特征性表现。CT 的总体表现为肿瘤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平扫时肿瘤的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后瘤体中低程度强化,有的瘤体中有小灶性坏死区及钙化。CT发现肿瘤边缘毛糙,与周围器官的间隙消失或肿瘤凸入周围器官,提示肿瘤外侵。肿瘤外侵和(或) 发现局部肿大淋巴结时,也是诊断恶性肿瘤的重要依据。本次研究中由于考虑患者的因素,只有6 例行MRI 检查,全部提示为肾上腺皮质癌。与普通CT 相比,MRI 可以提供冠状位及矢状位显像,为术前判断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恶性肿瘤的直径一般都超过5cm,较小的皮质癌由于在影像上边界清晰,质地相对均匀,易误诊为良性病变。本次研究曾有3例肿瘤直径< 5cm的患者,2例误诊为皮质腺瘤,1例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的1例,还与CT增强扫描后肿瘤无明显强化,呈低血供状态有关。本次研究3例误诊的非功能性肾上腺皮质腺癌因其表现缺乏临床特异性,容易与肾上腺腺瘤、结核、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肾侵润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的肾上腺转移瘤相混淆。因此,对具有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表现伴一侧肾上腺包块的患者,应警惕无功能性肾上腺皮质腺癌的可能。
在CT影像诊断中,如何能更好通过CT扫描对肾上腺皮质肿瘤进行良好而正确的诊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①对肾上腺肿瘤的CT扫描,必须行CT增强扫描技术,才能取得良好的影像资料,能对肾上腺组织以及肾上腺肿瘤有更清晰的观察,同时通过增强延迟扫描可对造影剂进入和排出有一个动态观察,对诊断肾上腺疾病区分良、恶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还可以观察到小的微腺瘤,为防止检查中误诊漏诊起到一个良好的帮助;②目前使用的CT机虽然性能先进程度高低不同,但如果没有掌握好正确的使用方法,、严谨、熟练的CT扫描窗口技术,再好的设备也易漏诊误诊,对病变也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同时恰当的窗宽、窗位、局部的2倍放大也是提供正确诊断重要条件。
【参考】
1 叶章群. 肾上腺疾病[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208-212.
2 党绍林, 丰琅.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09例临床分析[J]. 北京医学,2006,4(1):56.
3 段闽江, 胡晓林, 赵东, 等. 肾上腺皮质腺瘤和恶性转移瘤CT诊断与评价(附66例分析)[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6,10(44):129-131.
4 王彦丽, 汪方, 赵海华, 等.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瘤2例报告[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6, 27(1): 651.
5 田伟, 肖剑秋, 胡荣慧, 等.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的CT诊断[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 31(9): 625-627.
6 韦嘉瑚, 段闽江, 陈旭, 等. 94例功能性肾上腺疾病的CT诊断[J].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5, 14(5): 282-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