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领悟疗法在癔症治疗中的作用
【关键词】 认知领悟疗法 癔症
癔症的起病与患者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症状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具有一定的暗示性。而家属缺乏对疾病的了解,常由于无意的言行产生不良暗示,使病情加重。本次研究对35例癔症患者实施认知领悟疗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5月至2006年11月舟山市第二人民就诊的癔症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2年的跟踪随访。入组标准:①符合《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R)中的癔症诊断标准[1];②首次发病;③无严重躯体合并症;④住院4周以上。符合上述标准者共70例,按数字表序列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例,女性32例,年龄20~70岁,平均(43.34±11.14)岁,平均受年限(5.31±2.96)年;研究组男性2例,女性33例,年龄25~74岁,平均(43.71±10.7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4.63±2.9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案中除对研究组采用认知领悟疗法外,其它治疗护理均相同。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每周接受3次认知领悟治疗,每次30 min ,以集体交流、“一对一”的沟通以及家属共同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治疗,由精神科主治医师或主管护师进行。治疗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入院时),从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鼓励倾诉,综合评估患者的心理需求、各种症状、治疗依从性,找出错误认知,确定教育方案。第二阶段(缓解期),针对错误认知,进一步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癔症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的重要性,分析各种症状的发生原因、性质和表现形式,引导患者把病情好转与服药联系起来,提高治疗依从性。第三阶段(康复期),回顾治疗期间的收获,指导患者进行情绪的自我调适,行为的自我控制,在自我领悟中逐步将病态心理状态转化为生理心理状态,指导家属处理和减少应激的技巧。
1.2.2 量表评定 在患者入院时、治疗2周、出院时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nsight and treatment attitude questionnaire,ITAQ)[2] 评定、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urses'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 NOSIE)[3]和治疗依从性评定,其中治疗依从性按主动配合0分,基本顺从1分,被动服从2分,拒绝3分评定。
1.2.3 随访时间及内容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通过邮件、电话、门诊复诊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生活情况、治疗依从性以及处理各类问题的能力,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以减少复发。
1.2.4 复发的界定 在随访期间患者症状重现或明显加重,符合CCMD-3-R癔症诊断标准,影响社会功能或需要接受住院治疗者定为复发。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设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NOSIE各因子评分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从2周后到出院,NOSIE评分中社会能力、社会兴趣、激惹、个人整洁以及抑郁5项因子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社会能力(t分别=2.27、3.70);社会兴趣(t分别=2.18、3.73);激惹(t分别=-2.16、-3.47);个人整洁(t分别=2.18、2.32);抑郁(t分别=-1.80、-2.61);P均<0.05。而迟缓、精神病性症状2项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迟缓(t分别=-1.48、-0.68);精神病性症状(t分别=0.45、-1.42);P均>0.05。
2.2 两组患者ITAQ及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见表2
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治疗2周和出院时, ITAQ及治疗依从性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ITAQ(t分别=3.48、7.92,P均<0.05);治疗依从性(t分别=-2.16、-2.24,P均<0.05)。
2.3 复发率的比较 研究组在出院2年内累计复发而再次入院治疗的有2例(5.71%),对照组为8例(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P<0.05)。
3 讨论
癔症患者最常见的社会功能损害是人际交往能力的缺陷[4],本次研究通过医患之间的频繁交流,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使之更容易接受提醒和指导,护士聆听患者疏泄内心痛苦,不仅有助于患者释放内心储积的焦虑能量,改善抑郁状态,而且也利于找出错误认知,制定出个体化的方案。在针对性的行为、社会交往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培训中,使患者的情绪需求获得更多的满足机会,缓解激惹,发掘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和自理能力。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从治疗2周到出院时,激惹、抑郁因子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三项因子评分则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研究报道,开展认知教育对提高精神病患者自知力和治疗依从性具有积极意义[5]。本次研究对首发癔症患者予以药物治疗的同时,每周实施3次认知领悟疗法,其效果令人满意。认知领悟疗法从内容上涵盖了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案及应对技术。本次研究显示,患者ITAQ评分从治疗2周到出院时,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与鲍文卿等[6]报道的自知力与治疗依从性呈显著相关性的观点相一致。说明认知领悟疗法能逐步使患者从以往错误的逻辑思维、推理、判断转换成医生所灌输的正确思维方式,充分领悟到自我的不良个性行为与疾病的关系,以及药物治疗的重要作用,自觉地把病情好转与服药联系起来,增强了治疗的依从性,减少使用躯体化语言来表达负性情绪的倾向。再者,研究组在出院2年内累计复发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由家属共同参与的认知领悟疗法,可充分调动患者所拥有的相关资源,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使之有效应对病态行为,降低复发率。
【】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CCMD-3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 第3版. 济南:山东技术出版社,2001.91- 95.
2 刘华清,张培琰,尚岚,等.精神分裂症的自知力:“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的应用[J]. 上海精神医学,1995,7(3): 158-161.
3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第2版.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3-217.
4 李凌江. 精神科护[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7-101.
5 曹日芳,宋志艳,钱惠忠. 认知教育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转归的影响[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 306.
6 鲍文卿,王美玲. 认知领悟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 833-8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