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形成60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猛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脑血栓形成 补阳还五汤 活血化瘀 中西医结合疗法

笔者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合降纤酶脑血栓60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脑血栓形成患者120例,均经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确诊。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41~74岁,平均55.6岁,病程30min~180天,平均31.5天。治疗组60例,男34例,女26例,4l~75岁,平均54.9岁,病程30min~180天,平均29.5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降纤酶5~15U(根据病情及凝血四项测定结果而确定剂量),加入0.9%NS 250ml中静滴,脑蛋白水解物15ml加入5%GS 250ml中静滴,2周1个疗程。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加味,组方:黄芪60g,当归尾、桃仁、红花、地龙、赤芍、生地各15g。随证加减:痰多加法半夏12g,天竺黄9g;语言不利加菖蒲12g,远志10g;口眼歪斜加白附子5g,僵蚕10g,全蝎6~10g;上肢偏废加桑枝15~20g;上肢偏废且血压正常加桂枝9g;下肢痿软加杜仲、牛膝各15g,桑寄生15~20g。1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2次温服,连服2周。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按照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1]。基本治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恢复生活、工作能力,肌力达4~5级;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偏瘫、失语基本恢复,能独立行走,患肢肌力提高2级以上;好转:症状和体征有改善,患肢肌力提高不足2级,需扶持才能行走;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3.2 临床疗效 治疗组60例中,基本治愈41例,显效11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60例中,基本治愈14例,显效17例,好转15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4 讨 论

  急性脑血栓形成中降低纤维蛋白原是防止血栓继续形成和增大的关键。降纤酶的主要成分为动物脑器官特异性多肽基因,并含有游离氨基酸和神经介质、介质前体及多种神经营养因予,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参与中枢和外周神经组织代谢,使受损组织的核酸代谢和糖代谢恢复正常[2]。降纤酶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浓度、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降纤酶是目前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一种有效药物。

  脑血栓形成属中医“中风”范畴,《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病性属本虚标实;气血亏虚,肝肾阴虚是致病之本;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是主要病机,治疗宜补气养血,祛瘀通络为主。本方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法半夏、天竺黄燥湿化痰,菖蒲、远志祛痰利窍;白附子、僵蚕、全蝎祛风通络,桑枝、桂枝增强活血通络之功,杜仲、牛膝、桑寄生强筋壮骨。全方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本组结果显示,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西药常规治疗脑血栓形成疗效优于单用西药组。

【】
    1 中华神经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2 范玉华,黄如训.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其处理.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9(5):31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