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羟乙基淀粉对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的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关键词】 6%羟乙基淀粉 腹腔镜 子宫次全切除术 血小板 凝血功能
6%羟乙基淀粉可以减少手术中红细胞和其他血液成分如凝血因子的损失,减少围手术期输异体库血,从而减少因输血带来的各种不良反应,降低医疗费用和减少血液传播性疾病。本次研究旨在观察腹腔镜下,子宫次切除术患者输入6%羟乙基淀粉前后,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淳安县第一人民选择择期腹腔镜下子宫次切除术患者60例,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评级I~Ⅱ级,年龄38~69岁,平均年龄(49.62±3.12)岁,体重48~75kg,平均(53.49±1.12) kg。术前心肺功能及凝血功能未见异常,未服用抗凝血药物,消炎镇痛等影响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的药物。
1.2 方法 麻醉前30min均肌注地西泮10mg,阿托品0.5mg。入手术室后先抽血作对照,然后以咪哒唑仑、芬太尼、阿曲库铵、异丙酚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术中间断推注异丙酚、阿曲库铵维持麻醉。6%羟乙基淀粉(由赤峰迪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平均分子量200kD,取代级0.5)输注速度为10~15m1/min,在输至1000ml、1500ml时分别自肘贵要静脉采血2ml送检。手术失血量在200ml以内,均未输血或其他液体。
1.3 监测指标 ①血小板功能指标:测定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血小板1min聚集率(platelet 1min agglutination rate,PAG1)和最大聚集率(platelet agglutination maximum rate, PAGM);②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浓度,同时观测病人输液前后的心率、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用通用TY-200四通道血液凝集仪,凝血功能测定采用CAL200型血凝仪。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输注6%羟乙基淀粉1000ml、1500ml前后的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改变结果表1。
由表1可见,输注6%羟乙基淀粉1000ml时Plt、PAGM、PT、TT、APTT和Fib,与输注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4.30、1.21、-15.20、 -0.90、-2.51、3.22、0.21,P均>0.05);至1500ml时,与输注前相比较,PAGM和Fib明显低于输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6.33、1.20,P均<0.05),而PT、TT、APTT与输注前相比有延长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22.50、5.11、-1.54、-4.66、-4.36,P均 >0.05)。
所有患者输液前后的心率、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均无明显变化,60例病人均未出现输液或过敏反应。
2.2 输注6%羟乙基淀粉前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改变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输注6%羟乙基淀粉1000ml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与输注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01、-0.98、-0.25, P均>0.05); 至1500ml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与输注前相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90、-1.80、-0.02,P均>0.05)。60例病人均未出现输液或过敏反应。
3 讨论
羟乙基淀粉结构和糖原相似,过敏发生率远低于右旋糖酐、明胶制剂、无生物制品感染的威胁,费用又低,而日益受到临床欢迎。临床上主要选用的是中、高分子的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6%羟乙基淀粉(200/0.5)是一种中分子量低取代级的淀粉类血浆代用品,平均分子量200kD,理论分子渗透浓度为308mmol/L,具有扩容作用良好、循环稳定效果佳,可改善氧供/氧耗,对凝血及肾功能影响小的特点[1]。本次研究结果提示,6%羟乙基淀粉在输注1000ml后,对于plt、PAG1 以及凝血功能均无明显影响(P均>0.05),而输注1500ml后,仅有PAGM和Fib浓度明显下降(P均<0.05),PT显著延长,但均在正常的范围内,而APTT无明显变化(P均>0.05),说明在此剂量范围内的6%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对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影响不大,不致增加出血倾向[2、3]。
ADP诱导PAG主要是通过血小板膜蛋白受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等大分子的结合。当血小板表面膜蛋白受体受抑制时,ADP诱导的PAG1也受到抑制[4],本次研究输入1500ml 6%羟乙基淀粉后, Fib显著下降。一方面是由于血液稀释的结果,还可能是羟乙基淀粉分子与纤维连接的束缚引起纤维蛋白的交叉链锁减弱有关。TT主要与血浆蛋白原含量及抗凝活性有关,PT主要与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等有关。本次研究中输注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后,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的指标APTT和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的指标PT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说明6%羟乙基淀粉对凝血因子的影响很小。另外 ,要较大剂量的使用6%羟乙基淀粉对于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1 朱敬明, 刘存明, 陆琳, 等. 羟乙基淀粉对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 17(2):194-196.
2 张秀华, 黄宇光. 围术期羟乙基淀粉容量治疗的安全性[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 12(8):936-937.
3 赵晶, 叶铁虎. 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容量治疗的安全性[J].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4, 24(6):657-660.
4 于永华, 曾邦雄. 血安定对凝血功能的影响[J].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2005, 12(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