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lose血管缝合器在经股动脉的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
【关键词】 Perclose血管缝合器 经股动脉的冠状动脉介入术
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断术后止血是令人瞩目的重要问题,过去一般采用手工压迫方式,近年来新的止血装置不断出现。本次研究通过与手工压迫止血方法比较,评价Perclose血管缝合器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股动脉止血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teriography, CAG)或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患者,共300例。根据止血方式分为血管缝合组和手工压迫组。血管缝合组(n=150):患者和家属自愿接受,男性96例,女性54例,年龄37~84岁,平均(58.21±11.95)岁,其中单纯CAG 102例、PCI 48例。手工压迫组(n=150):男性94例,女性56例,年龄38~83岁,平均(59.21±10.87)岁,其中单纯CAG 100例、PCI 5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合并症、抗血小板、肝素治疗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方法 术后在右前斜45°经鞘管注射造影剂,确认穿刺部位血管直径>5mm,无明显狭窄、斑块和严重钙化病变,后拨出动脉鞘管血管缝合组采用Perclose血管缝合器(由美国Abott公司生产),缝合股动脉穿刺点,用纱布、弹力胶布包扎穿刺部位,沙袋压迫3~4 h;手工压迫组立即手工压迫止血4~6 h手工压迫后用纱布、弹力胶布包扎穿刺部位,沙袋压迫12 h。
1.3 观察指标 ①止血时间:自动脉鞘管拔出开始手工压迫或缝合血管至穿刺部位无出血的时间;②下肢制度动时间:自止血开始到可以下床活动的时间;③并发症:止血时和/或止血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并发症:小血肿:平均血肿直径2~5cm;大血肿:平均血肿直径>5cm;假性动脉瘤:有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影象学证据;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迷走反射):止血时和/或止血后24h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需要快速补液和/或阿托品、多巴胺等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并发症的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血管缝合组的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与手工压迫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39.47、68.72,P均<0.05),缝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与手工压迫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P<0.05),两组间小血肿、大血肿、假性动脉瘤、迷走反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36、0.63、2.95、3.95,P均>0.05)。
血管缝合组止血成功率为97.33%(146/150),其中15例穿刺部位在股动脉分叉处或距分叉5mm以内,35例穿刺部位在股动脉分叉以下;手工压迫组成功率是100%。血管缝合组4例血管缝合失败,改为手工按压。这4例穿刺部位不在血管分叉处,无血管狭窄、严重钙化。两组止血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7,P>0.05)。
3 讨论
近几年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断术迅速,但是,部分患者无法经桡动脉完成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或者经桡动脉完成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风险、难度大,需要改用经股动脉途径。
冠状动脉介入诊断治疗术后手工压迫股动脉止血简单易行,但需压迫时间较长。本次研究手工压迫组止血成功率100%,但与血管缝合组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缝合组有4例血管缝合失败,改用手工按压后成功止血;提示两种方法都是有效的止血措施,Perclose血管缝合器缝合失败后可改用手工压迫。
据报道,使用血管闭合器后总的外周血管并发症低于或类似于手工压迫止血[1~4],本次研究手工压迫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血管缝合组(P<0.05)。老年冠心病患者常合并腰腿疾病、脑血管病、心肺功能不全等;CAG术后手工按压止血患者需卧床、下肢制动24 h,PCI术后一般于4~6 h拔除鞘管,然后继续卧床、下肢制动24 h,加上PCI操作时间,卧床、制动时间相当长,部分老年病人无法耐受;手工压迫组2例假性动脉瘤发生于不能耐受长时间下肢制动患者。缝合组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显著短于手工压迫组(P均<0.05),其外周血管并发症低于手工压迫组可能与此有关,同时可能与缝合组基本上由专人操作、技术熟练有关。
报道使用Perclose血管缝合器要符合下列要求:穿刺点在股动脉分叉5mm以上,无明显狭窄、斑块和严重钙化病变等[5,6];穿刺点位于分叉部位血管缝合失败率高[7]。本次研究15例穿刺部位在股动脉分叉处或距分叉5mm以内,35例穿刺部位在股动脉分叉以下,均成功缝合;4例缝合失败,穿刺点不在血管分叉处。这说明穿刺部位可能与Perclose血管缝合器能否缝合成功无明显关系,穿刺点在股动脉分叉处或分叉附近、分叉以下可考虑应用Perclose血管缝合器;同时这些病例应由技术熟练者缝合,因为血管缝合失败主要发生在初学阶段[7],而这些特殊穿刺部位的血管缝合难度可能会大一些。
综上所述,Perclose血管缝合器缝合股动脉安全、有效,能减轻患者痛苦;熟练操作这种装置可能会减少外周血管并发症;血管缝合能否成功可能与穿刺部位无明显关系。但是,本次研究例数不多,尤其是特殊穿刺部位的例数太少,应继续观察;同时,Perclose血管缝合器价格昂贵,目前尚难以在临床上普遍应用。
【文献】
1 Shrake KL. Comparison of major complication rates associated with four methods of arterial closure[J].Am J Cardiol,2000,85(7):1024-1025.
2 Vaitkus PT. A meta-analysis of percutanous vascular closure devices after diagnostic catheterization and percutan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 J Invasive Cardiol, 2004,16(3): 243-246.
3 Nasu K, Tsuchikane E, Sumitsuji S, et al.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re-closure" utilizing the closer suture-mediatedvascular closure device for achievement of hemostasis in patients following coronary interventions:results of the secondPerclose Accelerated Ambulation and Discharge(PARADISE II) Trial[J]. J Invasive Cardiol,2005,17(1):30-33.
4 胡雪烈, 陶谦民. Perclose血管缝合器在冠心病介入治疗 中的应用[J]. 浙江医学, 2007, 29(5): 461-462.
5 龚新宇, 周玉杰, 陈郁生, 等. Perclose血管缝合器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7(5):320-321.
6 张玉霄, 卢才义, 黄广勇, 等.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Perclose 缝合与手工压迫止血的对比研究[J]. 实用老年医学, 2005,6(4):295-297.
7 陈欣, 颜东, 孙海燕, 等. 39例Perclose缝合器应用失败分析[J].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5, 4(3):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