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联合中药保守治疗异位妊娠51例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芬芳 彭美丽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米非司酮 中药保守 异位妊娠 疗效观察

目前异位妊娠的早期发现给要求生育的患者创造了保守治疗的条件。本次研究采取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的51例异位妊娠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期间三门县中诊治的异位妊娠患者96例,年龄21~39岁,平均(29.21±6.63)岁,平均停经(43.22±10.89)d,均经B超、腹腔镜、血β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β-hCG)检测确诊为异位妊娠。β-hCG(2401.54±65.75)mIU/ml、包块直径(4.19±0.64)cm,均符合诊断标准[1]。其中输卵管妊娠81例、腹腔妊娠7例、子宫角妊娠5例、子宫妊娠3例。病例选择原则:①有停经史或阴道不规则流血,血β-hCG<3000mIU/ml;②生命体征平稳,无内出血或内出血量少(B超检查盆腔积液<3cm);③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④无肝肾疾病;⑤B超示异位妊娠包块直径<5cm;⑥患者要求保守治疗或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96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为51例,对照组为45例,两组平均年龄、停经时间、治疗前β-hCG水平及包块直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口服米非司酮100 mg,1次/12h,连续3d为一疗程。在米非司酮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处方为:桂枝10g、茯苓15g、丹皮10g、桃仁10g、赤芍15g、三棱15g、莪术15g、贯众10g、皂刺15g、夏枯草15g、元胡15g、天花粉30g、蒲公英30g。每日1剂,分2次服用,每7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仅采用米非司酮治疗,不加中药。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及血β-hCG、包块大小的变化。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①治疗后血β-hCG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②B超提示包块缩小或不继续增大,无内出血增多;③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符合以下1项为失败:①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出现急腹症症状而急诊手术者;②血β-hCG持续不降反而升高;③包块不缩小反而增大;④腹痛反复发作,原有内出血增多;⑤治疗期间出现胎心管搏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愈率、血β-hCG及包块消失情况比较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研究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P<0.05);研究组2周后血β-hCG下降至正常者及包块消失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10、5.72,P均<0.05)。研究组平均包块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3,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亦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直被视为具有高度危险的早中期妊娠并发症[2]。近年来因人工流产、药物流产以及相应盆腔炎的增加而导致异位妊娠的增多,使其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未生育患者明显增加;同时随着阴道B超、β-hCG检测等技术的不断和应用,大部分患者可以在异位妊娠未破裂前得到诊断,从而为临床药物治疗异位妊娠创造了条件。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由于能使患者免除手术带来的创伤,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生育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异位妊娠的危险在于异位的胚胎或滋养细胞存活,种植于输卵管黏膜,直接侵蚀或穿透输卵管壁,致输卵管妊娠破裂;或与输卵管壁剥离,发生输卵管妊娠流产,造成腹腔内急性出血,引起休克,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药物异位妊娠的关键是灭活胚胎和滋养细胞。米非司酮的药理作用主要是阻止孕酮与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结合从而直接引起蜕膜缺血变性而脱落,进而间接影响绒毛组织的血液供应 [3]。使其绒毛组织缺血坏死,而最终达到终止妊娠的目的。米非司酮安全性好,无明显生殖毒性,已广泛用于抗早孕。中药治疗异位妊娠则以活血化瘀,消瘀散结为主要治则。祖国医学认为,异位妊娠其病机为少腹瘀滞,气血失调,冲任不畅,胎孕经量异常,胞脉破损,阴血外溢,故治疗应始终贯穿活血化瘀、消痿及杀胚。以桂枝茯苓汤为主方,具有活血破瘀作用,可抑制输卵管妊娠包块增大,甚至使输卵管妊娠包块缩小;酌加皂刺、夏枯草、三棱、莪术等以加强行气软坚、破血逐瘀之力;贯众具有杀虫也就是杀胚胎之功效。还具有止血、清热解毒之功;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散结之功;药理研究及临床观察证实天花粉可使绒毛滋养层广泛坏死、吸收。诸药合用即可达到活血化瘀、杀胚之效[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的成功率要显著高于单纯采用米非司酮的治疗组(P<0.05);在包块消失方面,联合治疗组包块消失所用的时间也显著短于单纯治疗组(P<0.05),与相关报道一致[6]。

  综上所述,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异位妊娠,充分利用了米非司酮杀胚作用及中药的活血化瘀,两者互相协同,快速有效的杀死胚胎,并能促进包块的吸收,减轻输卵管周围的粘连,有利于输卵管的再通及功能的恢复。两者联合用药安全简便,临床效果较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文献】
    1 乐杰. 妇产[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10.

  2 胡碧洪, 田乔. 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临床疗效分析[J].妇幼保健,2008, 23(9): 1272-1273.

  3 冯松, 周春宇. 米非司酮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25): 6077-6078.

  4 廖朝慧. 药物治疗异位妊娠67例临床观察[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4(5):423-424.

  5 张俊丽.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72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 2007, 25(1):83-84.

  6 陈安珍. 米非司酮配伍中药保守治疗异位妊娠[J]. 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18): 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