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健,曹洪林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慢性胆囊炎/中西医结合疗法;疏肝解郁汤/应用;抗生素

  慢性胆囊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目前,西医主要采取以消炎对症、手术等治疗方法,而单独应用抗生素往往并不能终止病情的而获得满意的效果[1],但结合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却具有降低复发率、减少毒副作用等优势。因此,我们运用疏肝解郁汤加减与西药联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并在减轻症状,促进病情恢复等方面取得显著疗效,现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80例慢性胆囊炎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分别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慢性胆囊炎分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后,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限制脂类饮食,服用去氧胆酸,联合应用足量广谱抗生素加甲硝唑。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肝解郁汤:香附10 g,柴胡10 g,党参20 g,白术15 g,黄芩15 g,金钱草10 g,郁金15 g,茯苓20 g,陈皮20 g,半夏10 g,川芎15 g,栀子10 g,川楝子30 g,延胡索15 g,甘草15 g,大黄(后下)5 g。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方法及指标  治疗前后记录主要临床症状、舌质、舌苔、脉象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3.2  疗效标准[2]  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B超检查胆囊大小及壁厚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B超检查胆囊大小及壁厚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B超检查胆囊大小及壁厚有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缓解,B超检查胆囊仍增大、壁厚、毛糙。

  3.3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略)

  4  讨论
   
  西医认为,慢性胆囊炎的病理改变主要为炎症、结石等的反复刺激,导致胆囊壁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囊壁增厚,并与周围组织粘连,故为慢性炎症的表现。中医认为,慢性胆囊炎的发生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脾;或劳累过度损伤脾气;嗜食膏粱厚味,壅滞中焦;以及感寒受邪,直中太阴,脾气受伐;或忧虑过度伤脾,脾伤则湿聚酿热;或是湿热交蒸,郁阻胆腑;或是蛔厥犯逆,邪浊留滞,均可导致胆腑通降下行失常,胆汁瘀滞不畅,又影响中焦脾胃功能,日久化源匮乏,脉络瘀阻,而产生慢性胆囊炎的一系列临床表现[3-6]。而临床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慢性胆囊炎可取得显著疗效,并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抗炎治疗慢性胆囊炎。

【】
    [1]王有德.急性胆系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吉林医学,1994,15(5):26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91.

  [3]刘亦选,陈镜合.中医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

  [4]危北海.中医脾胃学说应用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5.
  
  [5]郭谦享.论胆囊炎胆石病的中医辨治[J].陕西中医函授,1984,18(5):33-35.

  [6]梁淑珍.利胆活血健脾法治疗慢性胆囊炎[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2(1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