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配合语言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49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韬,马长江,刘洋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头针/针灸疗法;语言训练;运动性失语

  笔者自2006年以来运用头针配合语言训练中风后运动性失语49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49例均为本院神经内科会诊病人,男30例,女19例;年龄35-72岁;病程在3个月以下35例,3-6个月10例,6个月以上4例。

  1.2  诊断标准[1]    (1)头颅CT或MRI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2)经“汉语失语症检查法”检查确诊为失语症;  (3)体征:神志正常,舌强语蹇,肢体麻木,头晕目眩,或吞咽困难,饮水反呛,舌淡苔白厚,脉弦滑;  (4)失语症严重程度评定(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  0级:无有意义的言语或听觉理解能力;  Ⅰ级:言语交流中有不连续的言语表达,但大部分需要听者去推测、询问;可交流的信息有限;  Ⅱ级:在听者的帮助下,可进行熟悉话题的交谈,但对陌生话题常不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Ⅲ级:在仅需少量帮助下或无帮助下患者可讨论几乎所有日常问题,但由于言语或理解能力的减弱,使某些谈话出现困难或不大可能;  Ⅳ级:言语流利,但可观察到有理解障碍,思想和言语表达尚无明显限制;  Ⅴ级:极少可分辨得出的言语障碍,患者主观上可能有点困难,但听者不一定能明显觉察到。

  2  治疗方法

  2.1  头针  病人仰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将26-28号1.5-2.0寸不锈钢盘龙毫针,呈30°沿头皮斜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即进针1.0-1.5寸),固定不提插,快速捻转行针300次/min,每隔5-10 min捻转2-3 min,留针30 min起针。  每日1次,6次为1疗程。嘱患者出现针感时示意医生停止。脑血管病变者加取足三里、曲池、内关、合谷穴位。

  2.2  语言康复方法    (1)利用口形及声音训练:在训练开始时先教会患者通过口形及声音支配控制自己的唇舌运动练习发音。首先练习最容易见效的拼音字母等,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在视触觉帮助下观察发音器官的位置和口形,并随时纠正。每天训练5-10 min;  (2)训练有关发音肌肉:失语患者超过1个月者,与发音有关的肌肉会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训练时,重点指导患者练习舌及口腔肌肉的协调运动,如鼓腮、嗑瓜子、嚼口香糖等,促进患者发音准确。每天训练5-10 min;  (3)利用磁带语言训练练习:每次练习15 min,每周5次;    (4)刺激促通法:重在运动失语的康复练习。说话:重度失语者,复述(短文)、读音(短文)称呼、动作描述(动词的表现、情景画、漫画说明);中度失语者,事物的描述,日常生活话题的交谈;轻度失语者姓名、听写(日常物品单词)。    书写:重复失语者,听写(单词-短文)、书写说明;中度失语者,听写(长文章)、描述性书写、写日记;轻度失语者,写字会话,写信查字典,利用趣味活动等均应按程度进行。每次练习15 min,每周5次。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语言恢复正常;显效:严重程度较治疗前提高大于2级;有效:严重程度较治疗前提高大于1级;无效:严重程度无改变。

  3.2  结果  本组49例,痊愈22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治疗率90.2%。

  4  讨论
       
  采用头针针刺言语一区治疗运动性失语,从解剖位置来看,言语一区为大脑皮层运功区即额下回后部对应的部位,针刺该部位能明显改善言语表达障碍。言语训练在失语症治疗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头针结合语言训练方法,可以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具有很好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S].北京:化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