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40例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寻找对变态反应性鼻炎有效的方法。方法:治疗组40例,采用隔姜灸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并与对照组30例服用西药治疗作比较,判断分析结果。结果:治疗组痊愈32例,显效4例,有效4例,无效0例;对照组痊愈15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8例(P<0.05)。结论:隔姜灸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疗效满意。
【关键词】 鼻炎/针灸疗法;隔姜灸;大椎;穴;肺俞
变态反应性鼻炎,是一种鼻粘膜的过敏反应,中医学称为“鼻鼽”。分常年性和季节性两种。发生于各种年龄,多见于青年,呈阵发性发作,病期短则几分钟,长则常年存在,花粉、烟尘、冷热风刺激是主要诱因。笔者自2001年以来,采用隔姜灸治疗40例,并设西药对照组进行观察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治疗组:4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21例,女19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59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23年。对照组:3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5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8年。两组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配,在性别、年龄、病程的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1.2 诊断依据 (1)病史:提供有变应原诱发症状的病史,或有个人和(或)家族变态反应病史;(2)自觉症状:常年性或季节性鼻痒、喷嚏、鼻溢液及鼻塞;(3)鼻腔检查:鼻粘膜苍白、水肿或灰蓝色,鼻腔内有水样或粘液样分泌物;(4)实验室检查:①鼻分泌物嗜酸性细胞涂片阳性,②可作“变应原皮试”、“变应原激发试验”、“血清及鼻分泌物IgE测定”。以上4项指标阳性者,即可诊断为变态反应性鼻炎。若4项中有1项阴性,作“变应原皮试”、“变应原激发试验”、“血清及鼻分泌物IgE测定”,其中有1项阳性者,亦可诊断为变态反应性鼻炎,否则可考虑为疑变态反应性鼻炎[1]。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选穴:大椎、肺俞(双)、脾俞(双)、肾俞(双)。操作:用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 cm,厚约0.3 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选定的穴位,上面再放置艾炷点燃灸之,当患者感觉灼痛时,则换炷再灸,以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1次/d,10 d为1疗程,间隔5 d再行第2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口服扑尔敏(氯本那敏)片4 mg,2次/d;达先(舍雷肽酶)片,每次10 g,3次/d;10 d为1疗程,间隔5 d再行第2个疗程。
3 疗产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2001年《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中鼻鼽的疗效标准拟定。痊愈: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显效:症状消失,体征明显减轻;有效:症状减轻,体征有所好转;无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3.2 结果 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结果比较(略)
从表中看出,治疗组临床治愈率80.0%,有效率100%,对照组临床治愈率50.0%,有效率73.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P<0.05,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即表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变态反应性鼻炎又称为过敏性鼻炎,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鼻粘膜的过敏反应。中医学称为“鼻鼽”,认为本病多因肺、脾、肾三脏亏虚,卫气不固,外感风邪而发。病因主要在内脏,故治疗宜以调节肺、脾、肾三脏功能,增强人体的抗过敏能力为主[2]。
“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故取肺俞、脾俞、肾俞以调节肺、脾、肾三脏之经气。大椎为督脉的穴位,督脉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常灸大椎穴,可鼓舞人体正气,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艾灸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温补中气、回阳固脱等作用。生姜性味辛热,回阳温中,温肺化痰。具有通心助阳,温肺散寒,燥湿化痰等作用。隔姜灸更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临床用于一切虚寒、实寒症。隔姜灸应用于以上穴位,能起到温补肺、脾、肾三脏之经气,鼓舞人体阳气,人体抗过敏能力得以增强,同时有祛除风寒之邪的作用。
【】
[1]陈贵廷.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S].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1155-1156.
[2]麻仲学.国际针灸交流手册[M].济南:山东技术出版社,1992:47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