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温阳利湿汤对肾病综合征蛋白尿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东旭,朴志贤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观察自拟活血温阳利湿汤对肾病综合征脾肾阳虚型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随机分为组32例以自拟活血温阳利湿汤为主方,配合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以肾炎四味片为主方,配合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两组比较P<0.05。结论:活血温阳利湿汤能有效地改善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的蛋白尿和患者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蛋白尿;活血温阳利湿汤;脾肾阳虚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共观察比较62例,均为我院肾内科2005年3月~2007年4月住院及门诊患者。均符合相应的中医诊断标准、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随机选择32例使用活血温阳利湿汤治疗者为治疗组,在同一时间内选择条件基本相同,并使用肾炎四味片的病例3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间治疗前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治疗时间、慢性肾功能不全程度等进行比较,并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  脾肾阳虚证:主症:面浮肢肿,畏寒肢冷,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脘闷纳呆,睡眠欠佳,小便清长,大便溏稀;次症:舌淡或胖,苔腻或有齿痕,脉细弱或细滑(按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

  1.2.2  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2]  ①大量蛋白尿(>3.5 g/24 h);②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 g/L;③明显水肿;④高脂血症。其中①、②两项为必备。

  1.3  疗效判定标准[1]  临床痊愈: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治疗后连续3次尿蛋白检查阴性,或24 h尿蛋白定量持续小于0.18 g,高倍镜下尿红细胞消失,尿沉渣计数正常,血清白蛋白恢复到35 g/L以上,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基本正常,肾功能正常;显效: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治疗后尿蛋白3次检查减少1~2个+号以上,24 h尿蛋白定量持续在0.1~0.5 g之间,血清白蛋白在30~35 g/L之间,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接近正常,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与正常值相差不超过15%);有效:水肿等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1个+号,或24 h尿蛋白定量持续在0.51~2 g之间,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改善,肾功能有所改善;无效:水肿等症状与体征无明显好转,24 h尿蛋白定量>2g,肾功能无好转。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活血化瘀、温阳利湿为法,对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蛋白尿除进行常规治疗之外,加用活血温阳利湿汤(黄芪25 g,益母草25 g,当归15 g,川芎15 g,猪苓15 g,车前子25 g,桂枝10 g,蝉蜕20 g,地龙20 g),水煎取汁200 mL,日1剂,早晚分服;对照组使用肾炎四味片,8片日3次口服,其他治疗相同。常规治疗中,如伴有高血压等症状而需对症治疗时,均未使用转氨酶抑制剂,避免了其对尿蛋白的影响。两组患者均以1-3个月为1疗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综合疗效分析  见表1,P<0.05。

  表1  综合疗效分析(略)

  2.2  尿蛋白、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的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为u=3.992,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为u=2.162,P<0.05,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间比较,u=1.988,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尿蛋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对两组治疗前后的24h尿蛋白定量经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显示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显著(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24h尿蛋白定量方面优于对照组。

  2.3  症状体征的治疗前后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的面浮肢肿、神疲乏力、恶寒肢冷、腰膝酸软、脘闷纳呆、睡眠欠佳、小便清长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面浮肢肿、脘闷纳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症状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尤其对面浮肢肿、脘闷纳呆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

  3  讨论
   
  自拟活血温阳利湿汤方以黄芪、益母草为君药,黄芪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益母草能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二者同作为君药,标本兼治,攻中寓补,补中寓攻,既益气固本扶正,又活血化瘀祛邪,相辅相成,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方中猪苓、车前子、桂枝为臣药,猪苓利尿渗湿,温阳利湿;车前子利水、清热、明目、祛痰;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方中蝉蜕、地龙、当归、川芎共为佐使药,蝉蜕疏散风热,宣肺透疹,熄风止痉;地龙清热熄风、平喘、通络、利尿;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温阳利湿之功[3-4]。
   
  本方具有良好的消蛋白,止血尿,消炎,增加免疫力,降血脂,抑制肾小球硬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损害的作用。抑制已发生的免疫反应,另一方面,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体内微循环,降低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肾血流量,并抑制肾小球内的异常增殖,最终达到改善或稳定肾功能的目的,从而延缓肾小球硬化的发生。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98.

  [2]叶任高.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04.

  [3]朴志贤.肾脏病临床诊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79.
  
  [4]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