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疗法;温阳益气;活血利水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多为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根据中医学久病多虚的理论,在临床上观察到本病多表现为心肾阳虚、血瘀水停之病理过程。上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用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化瘀组方治疗40例,疗效满意,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45-73岁,平均61岁;病程4-20年。冠心病12例,肺源性心脏病1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扩张性心肌病8例,风湿病性心脏病6例,其他1例,所有患者无低血压、发热及严重感染。
2 治疗方法
2.1 西医 控制感染,治疗原发病,限制钠盐及水分摄入,纠正电解质紊乱,缺氧明显者吸氧,常规使用扩血管药、利尿剂、ACE抑制剂。
2.2 中医 以温阳益气、活血化瘀利水组方。药用:黄芪20 g,人参6 g,制附子6 g,肉桂3 g,茯苓20 g,白术10 g,葶苈子10 g,桑白皮15 g,大腹皮15 g,红花10 g,丹参10 g,陈皮15 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服用。治疗1个月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心功能改善情况。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心功能改善Ⅱ级;有效:心功能改善Ⅰ级;无效:未达到有效指标。
3.2 治疗结果 40例中,显效20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
4 讨论
近年来,随着对心力衰竭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大量新药的相继问世,使心力衰竭的效果明显提高,但仍有因救治效果差而导致死亡的病例。因此人们期望对心力衰竭的治疗能更有进一步,能够运用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来挽救临床上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的患者。中医药辨证论治的有效参与为这一目标带来了希望。心力衰竭属祖国医学“心悸”“喘证”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证。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三脏,以心肾阳气亏虚为本,血瘀水泛,上凌心肺,外溢肌肤为标,治以温阳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泻肺行水为原则。方中黄芪补气,利水消肿;人参补元气;附子、肉桂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助阳化气;茯苓、白术、陈皮健脾除湿以制水;葶苈子、桑白皮、大腹皮泻肺行气以利水;丹参、红花化瘀通络以行水。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活血行气利水之功,有标本兼治之效。本组资料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医辨证治疗或单纯的西药治疗[1-2]。
【】
[1]汤 晔,岳丽军,姜丽红.化瘀心痛胶囊治疗胸痹心痛气滞血瘀30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46.
[2]陈玉珍.丹参滴丸合芪加生脉饮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56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