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痛方治疗外感发热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咽痛方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将126例外感发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5例,采用咽痛方治疗,对照组61例,采用利巴韦林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咽痛、流涕、鼻塞症状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咽痛方治疗外感发热疗效较好。
【关键词】 外感发热 中医药疗法;@咽痛方 治疗应用;利巴韦林片 治疗应用
咽痛方为我院急诊科治疗外感发热常用的有效自拟方,是在银翘散基础上加玄参、青天葵组成,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解表退热功效。笔者自2007年1月-6月对126例外感发热患者采用随机对比观察法对咽痛方及利巴韦林片治疗本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1)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腋温≥37.5℃,其中37.5℃-37.9℃为轻度发热,38.0℃-38.9℃为中度发热;39℃以上为重度发热;(2)发热时间≤2 d;(3)中医辨证属感冒(外感风热型);(4)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参照《内》[1];(5)排除严重心、肝、肾及造血功能损害、对本药过敏、合并其他部位感染、不能配合治疗以及正在使用其他退热药物者。
1.2 一般资料 126例均来源于我院急诊科留观室,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男34例,女31例;平均年龄(35.4±12.74)岁;发热轻度30例,中度26例,重度9例,平均体温38.5℃;病程<1 d者40例,1-2 d者25例;WBC<4.0×109者10例,(4.0-10.0)×109者42例,>10.0×109者13例。对照组61例,男32例,女29例;平均年龄(34.2±12.71)岁;发热轻度27例,中度24例,重度10例,平均体温38.4℃;病程<1 d者39例,1-2 d者23例;WBC<4.0×109者8例,(4.0-10.0)×109者41例,>10.0×109者1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咽痛方治疗,药物组成:金银花15 g,连翘 15 g,淡豆豉10 g,淡竹叶10 g,荆芥10 g,牛蒡子10 g,薄荷6 g,桔梗10 g,玄参 10 g,芦根15 g,青天葵15 g,甘草10 g。每日1剂,采用煎药机煎煮,取汁300 mL,并用包装机将其制成每袋含药汁150 mL的真空无菌袋,早晚各服1袋。对照组予利巴韦林片0.3 mg口服,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3 d。体温超过38.5℃者可采用支持疗法,治疗中不用其他中西药。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每4 h测体温1次,观察退热效果,观察患者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及体征变化,治疗前后查血常规。
1.4.2 安全指标 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心电图的变化情况等。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
2 疗效标准与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痊愈:用药48 h内,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显效:用药72 h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有效:用药72 h内体温较前下降,主要症状减轻,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体温无下降,症状无明显改善。
2.2 结果
2.2.1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 两组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2。
2.3 安全性指标观察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及电解质、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未发现明显异常。
表2 两组症状及体征消失情况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本病属于中医“感冒”范畴,本组所选病例为风热外感型感冒,乃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熏蒸清道,肺失清肃所致[3]。咽痛方中金银花甘寒、连翘苦寒,归肺经,具有辛凉透邪清热,芳香辟秽解毒的功效,为君药;荆芥、淡豆豉辛温,祛风解表,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宗旨,助君药开皮毛而逐邪,为臣药;桔梗辛散苦泄,开宣肺气而利咽喉,青天葵甘凉,清热解毒润肺,玄参苦寒,清热解毒、散结利咽,淡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薄荷轻宣肺气、疏散风热,牛蒡子重在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皆是佐使药,全方应用辛凉透表,疏散风热,清热解毒,药证相符,故临床疗效满意。
本方采用工艺技术,将药汁采用真空无菌包装,可按药量比例批量生产,在常温下可放置15 d,便于贮存和携带。
【】
[1]叶任高,陆在英.内[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24-225.
[3]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