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36例
【关键词】 脑卒中 合并症;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 病因学;针灸疗法
假性球麻痹是中风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发音困难、语言困难以及强哭强笑、下颌反射亢进,而吞咽困难是假性球麻痹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与随之而来的误吸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笔者采用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6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均经头部CT或核磁共振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后假性球麻痹的吞咽困难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男21例,女15例,年龄47-72岁,平均56.5岁,病程5d-4个月,有两次以上卒中发作者23例,首次卒中者13例,曾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者15例。
1.2 诊断标准 (1)病史既往有脑血管病史。(2)症状吞咽困难,饮水呛咳。(3)体征软腭反射消失,咽反射减弱,舌肌运动困难,无舌肌萎缩。(4)影像学检查证实有延髓运动神经核以上部位的梗死或出血病变。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洼田氏饮水试验为吞咽障碍的评测标准:1分,能顺利地1次咽下;2分,分成2次以上,能不呛地咽下;3分,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4分,分成2次以上咽下也有呛咳;5分,屡屡呛咳,全量咽下困难。方法:令患者取端坐位,按习惯自己喝下温水30 mL,观察所需时间及呛咳等情况。正常人能不呛地1次咽下,所需时间不超过5 s(从口含水至咽下结束的时间,以喉结运动为标准)。痊愈:吞咽困难消失,饮水试验1分;有效:吞咽困难消失,饮水试验2分;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饮水试验未达2分者。
2 治疗方法
针刺取穴:风池、翳风、完骨、天柱、内关、合谷、百会、廉泉。舌面及金津玉液点刺放血。方法:选用30号2寸毫针,风池、翳风、天柱、完骨穴针向对侧鼻尖1.5寸左右,用泻法,舌三针向舌根方向进针,用泻法使舌下有酸胀感,舌面及金津、玉液点刺放血,量约1 mL,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1周再行第2疗程。治疗完毕做疗效观察分析。
3 结果
痊愈17例,占47.22%;有效:15例,占41.67%;无效4例,占11.11%;总有效率88.89%。
4 讨论
假性球麻痹是由于双侧皮质延髓束病理损害而引起的该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瘫痪,常累及咽、喉、舌功能障碍。祖国医学将此归为中风、喑痱、喉痹等范畴,认为此病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肾不足,气血衰少为本;风火相煽、瘀血内停、痰浊阻络为标。任脉循行路线达咽喉,上行绕唇,善治舌咽部疾患,廉泉为任脉之穴,能治“口噤,舌根急缩,下食难”为主治语言不清、吞咽困难之要穴;百会为督脉经穴,督脉为诸阳之会,阳主动,阳气足则吞咽正常;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可以“治中风不语,汤水不能入口”;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穴,又是手足少阳经交会穴,能疏通三焦,通关利窍;完骨为足少阳胆经与络心(脑)的足太阳交会穴,针刺既可加强通咽利喉,又可开窍醒神;天柱滋补肝肾,疏通经络;内关、合谷为四关穴,能调达肝木,和胃降逆,促动气机运转。金津、玉液及舌面点刺配合共奏通经活络,调畅气血,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调节恢复各神经功能。上述各穴共奏醒神开窍,通咽利喉,使吞咽困难等症状很快好转,临床效果显著[1-2]。
【】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70.
[2]范 迪,孙伯岩,赵 鑫,等.镇静安神针刺法治疗失民症40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