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切开浅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48例
【关键词】 高位肛瘘;手术方法;一次性切开浅挂线疗法
高位肛瘘是较疑难的疾病,我们在朱秉宜老中医的指导下采取一次性切开浅挂线疗法高位肛瘘,并尽量有效地缩短疗程,避免术后肛门畸形失禁,排便困难等后遗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高位肛瘘病人均为住院病人,男32例,女16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42岁,肛瘘分布于直肠后间隙18例;坐骨直肠22例;骨盆直肠间隙10例;其中马蹄形分布12例。
1.2 诊断标准 肛瘘窦道探及穿过外括约肌深层,外口或肿块外端距肛缘多数在5mm以上,符合高位肛瘘的诊断标准。
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术前备皮,灌肠;术中采用骶管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取侧卧位或折刀位,手术视野常规消毒,铺洞巾,用探针自外口探入,无外口的肿块外端作一切口,之后用探针探入,顺窦道走向至肛隐窝附近,如有炎症闭合而探针难于通过可稍用力或换硬度稍高的探针,贯通内口后切开肛外部分肌肉和皮肤至齿线部,然后向上至瘘管中部用橡皮筋随探针穿过,使二端合拢作挂线疗法,并使松紧适度后用7号线结扎。特别要注意的是要反复探查有无更深层窦道和支管,挂线要挂在窦道中间,不必达到瘘管顶部,支管部分可视情况切开并剔除腐烂组织和对口引流,使创面引流通畅,检查有无活动性出血后用敷料压迫包扎,术毕。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创面完全愈合,肛门功能正常,自觉症状消失,随后无复发;无效:创口未愈,伴有分泌物溢出,或假性愈合,不久溃口复作,伴有疼痛不适等自觉症状。
3.2 治疗结果 本组48例,全部治愈,疗程16~28d,平均21d,术后无肛门狭窄,肛门失禁等后遗症, 近远期随访,均无复发。
4 讨论
4.1 原因 高位肛瘘形成原因一般都是由肛腺感染后原发病灶向周围组织蔓延,或由饮食不节,使异物排便时插入肛周组织后引起感染,复因身体条件,条件等影响使病灶不断向肛周间隙延伸引起肛周高位脓肿和肛瘘。
4.2 原理 早期的引流、后期的慢性切割、异物刺激使组织从基底部生长,从而维护肛门正常括约功能,是浅挂线疗法应用于高位肛瘘的治疗依据所在。在手术时能否一次性彻底根治,关键还在于正确寻找内口并处理好,在内口确定的问题上,根据肛管后部肛隐窝分布多且易感染的特点以及Goodsall定律。对于高位肛瘘,应首先从肛管后部寻找内口,往往在瘘管与肛管关系最为密切之处,如食指触及探针或感到仅隔一层粘膜处,此即为内口所在。一定要反复认真查找有无多发性窦道及深层窦道,以免造成假性愈合而复发。
4.3 掌握好正确挂线和紧线时间 在手术时挂线一般视橡皮筋穿过部位的深度作范围,原则上不宜太紧或太松,太紧可使切开太快而有肛门失禁可能,太松又达不到慢性切开的目的,同时紧线过迟易造成外部创面组织生长已超过挂线处组织,使创面引流不畅紧线一般在术后5d左右进行,可视具体情况,如橡皮筋已松,但剩余组织仍多可收紧橡皮筋,最多可紧2~3次,本组病例紧线1次23例,紧线2次15例,3次10例。最早15d脱落,最迟28d脱落。
4.4 术后换药 术后一般便后或每日换药2次,用生理盐水与甲硝唑冲洗,术后早期可用九一丹或抗生素外敷以祛腐生肌消炎,中后期可用锡类散、生肌散等收敛生肌,如果脓腔较深者用黄连油纱条塞紧,以免粘连形成假性愈合,在中后期如果发现多余肉芽组织应清除,保持创面新鲜平整。
4.5 术后用药 由于肛门部位特殊,创面易被大便污染,术后一般都要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选用种类可根据患者体质和对药物的敏感性,情况。一般应使用5d左右。另外可视大便质地适当使用润肠通便药,如三黄片、麻仁丸、番泻叶等以减轻大便痛苦,或视患者体质适当用中药调理治疗,使创面早日愈合,同时便后用药坐浴,可用皮肤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