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肠饮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3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整肠饮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予自拟整肠饮加减治疗,对照组40例予补脾益肠丸治疗,两组均10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自拟整肠饮具有调节胃肠道功能之作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疗法;@整肠饮.临床应用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肠道疾病,近年来,笔者自似整肠饮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20~75岁,病程1~7年;病位在乙状结肠、直肠者25例,降结肠者7例,直肠者6例,混合性者5例。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5~75岁;病位在乙状结肠、直肠者27例,降结肠者5例,其它者8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发病时间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5年1月出版的《实用内》第12版中有关本病诊断标准,大便常规和培养不少于3次,并经纤维乙状结肠镜检查,X线钡剂灌肠检查明确诊断,排除其他肠道疾病。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 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予整肠饮治疗。方药组成:白术、槐花、炒莱菔子各15g,赤芍、槟榔各12g,苦参10g,木香(后下)、车前子、乌药、乌梅、炙甘草各9g,砂仁(打碎)6g。若脾胃虚弱明显者加党参、淮山药;肾阳虚者加补骨脂、肉豆蔻;情志刺激加重者加柴胡、川楝子;食生冷加重者加肉桂、干姜;粘液浓血便者加蒲公英。每日1剂,水煎300ml,分2次于午晚饭前温服,10d为1疗程。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正常,肠镜或肠造影正常;好转: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大便基本正常,肠镜或肠造影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无效:连续治疗2个疗程以上临床症状未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43例,痊愈30例,好转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40例,痊愈5例,好转21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65.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χ 2 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
4 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泄泻、肠风、脏毒、休息痢”等范畴。沿海地区发病率较高。临床上以腹泻、腹痛、粘液便或粘液脓血便或反复大便次数增加便质改变,结烂交替改变为主要症状的的肠道疾病。其病变部位为结肠粘膜充血水肿。西医常以激素、抗生素、生物活菌制剂等为主治疗,属于治标方法,难于长期维持,且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道免疫功能低下,产生新的疾病。笔者依据中医理论及20多年的临床经验,自拟整肠饮治疗。
方中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提高肠道免疫功能,并佐以苦参、车前子清热利水燥湿;木香、槟榔、乌药行气温中、化湿止痛,调节肠蠕动;赤芍、槐花凉血祛瘀生新,止血止痛,改善肠道血运,以利吸收;莱菔子消积祛滞,乌梅以保持肠道酸性环境,利于正常菌群生长,抑制病菌产生,并有收敛肠气作用。整方具有调节肠胃功能,并运用医学检查手段将辨证和辨病结合起来,局部和整体兼用,提高临床用药针对性,从而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