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高原作业人群心理适应中的运用分析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不同的高原作业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了解心理护理在高原作业人群心理适应中的运用效果,为在高原作业人群中做好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由被调查者自填SCL-90自评量表进行分析。结果: 在高原作业人群的正常适应组和心理护理组人群测评的总分和总均分均比正常人常模(以下简称常模)高,正常适应组较心理护理组人群测评分高,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别有显著意义,提示高原作业人群均存在一定心理问题,正常适应组人群较心理护理组人群的心理反应更为强烈; 两组人群的9因子评分所表现的症状也有不同,表现两组人群的心理适应过程有所不同。结论: 在高原特定环境下,高原作业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可减少高原作业人群心理问题的产生,保证参建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心理护理高原作业人群心理适应
中图分类号 R473.5 R594.3
青藏铁路从2001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多个单位参与施工,中铁四局集团承建的一标段位于格尔木市南山日至纳赤台,海拔3 400m~3 700m; 十五标段位于通天河至雁石坪之间,海拔4 650m~4 750m,低氧、低气压、干燥、寒冷、强紫外线、拼夜温差大,恶劣的气候环境不仅给施工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给由平原进入高原的参建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影响,为此,我们对两个标段的施工人员进行心理护理,为切实了解心理护理在高原作业人群心理适应的作用如何,保障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特进行本次调查。
对象和方法
1 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2003年4月初上中铁四局二标段、十五标段参加施工的人员,选择年龄30岁一40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一线施工人员C
2 方法
2. 1 调查 对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方法,对被调查人员逐个讲解填表方法和注意事项,由被调查人填写土征宇90项症状自评量表( SCL-90)。调查分两组进行,一组是施工人员首次进入二标段、十五标施工点适应(1~2)周,另一组为施工人员进入二标、十五标后在(1~2)周内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护理,共发出问卷275份,回收263份,经整理得到有效问卷247份,有效率为89. 8%。
2. 2 统计方法 将有效问卷进行编号,按5级评分制进行评分,总分、总均分、9因了分等,用SPSS( v1 1.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见表1表2。

讨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两组人群的心理侧评的总分和均分与常模相比,均有一定差别,表明不同的海拔,两组作业人群与正常人群相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1 9因了均分与常模比较结果 海拔不同,心理护理组和正常适应组的作业人群,其心理问题的表现有所不同。初上3 700m正常适应组的作业人群其躯体化症状、焦虑、恐怖症状比常模高( tae)3 700m心理护理组作业人群仅躯体化症状较常模高( tbe);初上海拔4 700m人群正常适应组其躯体化症状、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恐怖症状较常模高( tce) , 4 700m心理护理组作业人员仅躯体化症状、抑郁症状较常模高( tde),经统计学检验,差别有显著性意义。这是由于高原特殊的气候环境条件作为应激原刺激机体产生心理应激而导致的。
2 比转不同海仿作朴人群的心理测试结果不同海拔两个正常适应组比较(tdc),高海拔的总分、总分、总均分均高于低海拔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别有显著性意义;9因了均分比较,高海拔组各因了均分均高于低海拔组,但经统计学检验仅躯体化症状一项差别有显著性意义。不同海拔两个心理护理组比较(tbd) ,高海拔组的总分和均分同样高于低海拔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别有显著性意义;9因了均分比较,高海拔组人群的强迫症状、抑郁症状敌对症状三项因了测评分高于低海拔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别有显著性意义。不同海拔的施工人群,其心理反应程度不同。这是由于高海拔地区作为应激原的气候环境较低海拔地区更加恶劣,对机体产生的刺激强度大,心理应激也更为强烈。
3 比较相同海拔的心理测试结果(tab、tcd) 在海拔3 700m的高原作业的心理护理组与正常适应组人群相比心理测评结果(tab) , 正常适应组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躯体化症状、焦虑、恐怖三项与常模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心理护理组仅表现为躯体化症状一项有差别,减少了两项;总分和总均分差别无显著性意义,9因了比较,恐怖因了一项较正常适应组低,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意义;海拔4 700m正常适应组作业人群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躯体化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四项症状,心理护理组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躯体化症状和抑郁两项,减少了两项,总分和总均分躯体化症状、焦虑、恐怖症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表明心理护理在高原作业人群的心理适应上,确实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心理护理使人体生理主动产生一系列代偿而快速达到适应状态,心理状况因生理适应而有明显改善,使机体很快适应高原恶劣环境,而目海拔越高的地方,心理护理效果越明显。但比较两组作业人群的心理测试结果,焦虑症状及躯体化症状并无显著性差别,表明心理护理并不能解决高原作业人群所有的心理问题,必须要用综合的方法解决高原作业人群的心理问题,必要时辅以药物。护理
平原地区人群进入高原施工,由于恶劣的环境以及远离亲人、生活单调、信息闭塞等,导致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表现在人群中出现“心血管反应”“胃肠反应”和“支气管反应”等,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作为一名护理人员,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就必须用所学的护理知识,对作业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必要的药物纠正防止作业人群由亚健康状态到病理性改变。
l) 作业人群由于出生地域、生活环境、文化水平以及对高原的认识程度不同,有些人仅限于地理课本所学的一些知识,也有些对高原一无所知,抱着对
高原无所谓的态度,所以我们在做心理护理时,请已经适应高原的人介绍适应高原的经验,培养作业人群对高原的正确态度,既不恐惧也不懈怠。
2) 介绍青藏铁路设置完整的三级医疗保障机构,请作业人群参观一、二级医疗机构的设备配置,介绍一、二级医疗机构的人员结构、日巡诊和夜查房制度,发放青藏铁路《卫生保障乎册》,让所有的作业人群了解高原、认识高原,最终战胜高原,消除施工人员的担心恐惧和焦虑心理。
明确进入高原的目的、意义,了解建设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使作业人群产生一种自我价值感,正确认识高原环境,增强自信心,坚定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念。
3) 高原作业人群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会产生思乡思亲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和这些作业人群交流、谈心、拉家常,使作业人群对护理人员产生信赖感、安全感满足感,从而使作业人群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
4)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以启发作业人群地乐观期待,培养乐观的性格,保持愉快的情绪,良好的情绪一方面可以取代引起神经紧张的坏情绪,另一方面又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使之保持平衡,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淡化焦虑、抑郁、恐怖等心理问题,减少高原作业人群心理问题的产生。
参 考 文 献
1.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 90).上海精神医学,1984,(2):69~70.
2. 金华,吴文源,张明圆.,1,国正常人SCL- 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 神经精神杂志,1986, 12(5) : 260.
3. 胡鸿勤.高原心理卫牛与心身疾病保健.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145- 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