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早期监护及康复训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贾勤 张晓英 戴雅琴 朱红英 商丹英

【关键词】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OCS)是四肢骨折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四肢的肌肉和神经都处于由筋膜形成的间隔区之中,当其中的压力增高时会影响血液循环及组织功能,最后导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若能早期监护和康复,可避免或降低肢体的致残率。本院2004年7月至2007年6月,对56例OCS患者采取早期的动态监护措施及康复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男41例,女15例,年龄21~69岁(平均45.5岁);左前臂骨折3例,右前臂骨折6例,左胫腓骨骨折22例,右胫腓骨骨折23例,右股骨骨折2例;车祸碾压伤46例,塌方砸伤8例,石膏和夹板外固定后各1例。就诊时间:伤后2h 16例,4h 31例,9h 7例,25~30h 2例。通过Whitseide测压法[1]测定患肢各骨筋膜室压力,按≥2.75kPa提示OCS发生可能(本组42例),≥4kPa时,OCS诊断成立(本组14例)。确诊OCS 14例中立即采用筋膜切开减压手术、皮肤初期缝合12例,另2例延迟切开手术;OCS发生可能42例行保守治疗。随访6~12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未留有后遗症,立即切开减压手术的12例,术后消炎消肿,关节及肌力未受明显影响,以上54例肢体功能恢复正常,延期切开手术2例因就诊时间较晚,留有后遗症(1例前臂双骨折小夹板外固定30h切开减压后遗留伏克曼氏挛缩,1例胫腓骨骨折石膏托外固定26 h出现马蹄内翻足,功能全部丧失)。

  2  监护和康复训练

  2.1  术前动态监护 

  (1)早期观察:OCS早期多有局部明显的间隔区肿胀和不同程度的被动牵拉痛,本组中41例表现为创伤后患肢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重,尤其当指(趾)呈屈曲状态被动牵拉指(趾)时,引起难以忍受的疼痛,观察时要鉴别原发伤还是肌肉缺血导致的疼痛,前者经复位及固定后疼痛可逐渐减轻,后者是受累肌肉被动牵拉痛或肢体远端痛且静止时仍疼痛。15例出现患肢肿胀(触之较硬)、多发张力性水疱、肢体牵拉痛、皮肤暗红、皮温升高,或皮肤苍白、皮温降低、疼痛剧烈麻木,以及局部皮肤感觉障碍有蚁走感、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提示病情加重,更应加强监护。(2)解除挤压因素:制动患肢并适当抬高,置于心脏等高水平;局部禁用按摩和热敷;患肢制动,避免增加组织耗氧量,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变化,测筋膜间室内压力[2]。(3)监测远端脉搏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早中期,远端动脉搏动、指(趾) 端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可以正常,温度可稍高于正常侧,因此不能以桡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为OCS的早期诊断依据;晚期表现为组织坏死征象,其远端动脉搏动消失,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或消失,肢体冰凉,表面紫黑或呈现大理石样花纹[3],受累间隔内肌力减弱、组织肿胀,使动脉与皮肤距离增大,脉搏相对减弱,若脉搏真正消失,则可能是血管损伤或晚期OCS致动脉闭塞。(3)疼痛的处理:1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患肢疼痛肿胀、皮肤暗红、多发性张力性水疱,给予20%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松10mg快速静滴,分别间隔2、4、6h各1次,后改为每6h 1次,连续用药3d,并应用抗生素。用药4h尿量开始增多,血压平稳,疼痛肿胀有所减轻,Whitseide≤2.8kPa病例,连续治疗3~5d症状基本消失后,给予骨折内固定,术后3~6周行膝踝关节功能训练。35例出现患肢明显疼痛肿胀,并有局部皮肤感觉障碍有蚁走感者,给予20%甘露醇加654-2 10mg快速静滴,每2h 1次,用药6次后,根据患肢的症状、体征及Whitseide,改为每4h 1次,连续用药3~5d后,患肢症状基本消失后予骨折内固定。

  2.2  术后康复护理

  对于OCS患者,多采用彻底减压术。在行筋膜切开减压术的12例中,其深筋膜保持开放、切口内留置负压引流管,引流液30~50ml/d,且伤口渗液较多,除伤口换药1次/d、清除坏死组织外,抬高患肢,密切观察伤口分泌物的性质、量、颜色,同时,测体温4次/d,记录血常规、尿常规、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结果,观察动脉搏动和指(趾)端血运、感觉、活动及皮肤温度,如发现末梢温度降低、紫绀、麻木、疼痛等逐渐加重,首先考虑是手术减压不彻底[4]。本组3例因伤口渗出过多,引起低蛋白血症,给予适当的输血或血浆、白蛋白。还须确保病室内空气清新,冬季开窗通风3次/d,夏季通风并保持23℃~25℃室温;术后患者卧床时间较长,护理时特别要注意防止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由于护理到位,本组11例60~69岁患者,未发生并发症。因创伤的意外和突然,使患者心理受到极大冲击,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应早期进行心理干预,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配合治疗。

  2.3  早期功能康复 

  患者入院时就应保持患肢正确的功能位,最大限度地避免功能障碍和畸形。术后第1天进行以主动运动为主、被动运动为辅的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除患肢外的各关节的主动活动。患肢训练方法:股四头肌等长收缩10s,休息10s,每10次为一组,每天完成5~10组[5];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力量;牵引训练:从5kg逐渐加至25kg,3次/周,同时还应做前臂旋转练习。术后应予以局部理疗、肌力增强训练、持续被动运动(CPM)和关节活动训练。本组3例腓骨骨折患者切开4个筋膜隔区减压,1周后开始下肢功能训练。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甘露醇加地塞米松、抗生素治疗。

【】
   1 陆裕朴,胥少汀,郭宝丰,编. 实用骨.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136.

  2 刘丽娜,王爱兰.骨筋膜室综合症的临床预防及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6):46~47.

  3 王爱兰,赵莉,王成琪.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护理观察新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3):39~40.

  4 张清元,张景春,李建伟.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体会(附19例临床报告).实用骨科杂志,1999,5(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