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居民西北燥证罹患率的民族分布规律探讨
作者:吕光耀 孙红友 李杰 周铭心
【摘要】 [目的]探讨新疆居民西北燥证罹患率的民族分布。[方法]利用西北燥证调查量表调查新疆伊犁、哈密和乌鲁木齐地区西北燥证罹患率。[结果]西北燥证罹患率的大致规律是汉族、哈萨克族高于维吾尔族;城市西北燥证罹患率是汉族高于维吾尔族;城乡比较则是城市居民西北燥证罹患率高于农村居民,三民族无差异。[结论]饮食习惯上的民族差异或许导致西北燥证罹患率出现民族差异,而城乡居住环境的差异则是导致西北燥证罹患率出现民族差异的另一个原因
【关键词】 西北燥证;罹患率;分布规律;新疆
Abstract:[Objective] To inquire the nat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Xinjiang residents of Northwest Dryness Syndrome’s (NDS) rate.[Methods] To study the national distribution of NDS’s rate at Yili,Hami,Urumqi in Xinjiang using the Scale Investigation of NDS.[Results] The NDS’s rate of the rural residents has the regulation which Han or Kazakans is higher than Uighur in above the three areas,and the cities have the regulation which Han is higher than Uighur in above the three areas.The NDS’s rate has the regulation which the city residents are higher than the rural’s.The three nations have no difference.[Conclusion] The NDS’s rate of the residents in Xinjiang has the regulation which Hami is higher than Urumqi or Yili in above three areas.Maybe,the national difference of eating habits leads the national difference of the NDS’s rate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difference of urban and rural leads the national difference of the NDS’s rate.
Key words:Northwest Dryness Syndrome;rate;distribution rule;Xinjiang
2004年周铭心教授《中医“西北燥证”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流行病学调查[1?4],首倡西北多燥说,继而确立西北燥证的概念为“发生于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以口鼻、咽喉、肌肤干燥和干咳、烦躁等各种不适症状为特征的一组中医证候,是新疆人群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现谨对新疆哈密、伊犁、乌鲁木齐三地区城乡各族居民西北燥证罹患率的民族分布规律做一详细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新疆哈密、伊犁、乌鲁木齐地区16岁以上有能力独立完成调查问卷的各族城乡常住居民(居住时间至少满三年者)。排除有严重心脑肾等疾病及并发症,神智欠清醒者;排除由于语言障碍、理解障碍及不合作等原因而不能有效完成答卷者。每个调查点采取整群分层抽样[5]。三地区共调查2491例。
1.2 调查方法 采取问卷量表形式,量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燥证症状等内容[3]。同时建立经过统一培训的专业人士组成的调查组。正式调查之前认真学习调查量表内容,统一调查用语和调查方法,并进行模拟调查训练及一致性培训。调查问卷回收后及时组织调查人员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一编号、复查和复核工作。对于填写内容不足80%者则予以剔除。资料全部收回后用EPIDATA 3.0录入,然后导出数据供统计分析使用。各调查点调查对象的性别均衡,年龄构成因受条件制约,致使各地样本构成未能完全符合抽样设计要求[3]。
1.3 统计方法 西北燥证调查量化表由新疆医科大学周铭心教授制定,由四组问题组成,分别是主要症状、变异症状、特性症状和其他症状问卷,采用0~4级记分。其罹患者的确立则根据国内中医证候研究中积分计量辨证结合课题研究特点而定[3]。对西北燥证的罹患率描述采用流行病学的一般分析方法。因为已经消除了地区、城乡、民族、性别的差别,所以可以对城乡不同地区的居民分城乡后直接标化进行西北燥证的罹患率比较。
2 结果
2.1 不同民族哈密城乡居民西北燥证罹患率的比较 哈密农村西北燥证罹患率是汉族20.19%,维吾尔族14.93%,哈萨克族18.84%,对其进行多个率的两两比较,不必采用Scheffe可信区间法[7],对哈密地区农村西北燥证罹患率进行标准化以后,则依次为哈萨克族19.70%,汉族19.20%,维吾尔族14.93%,也就是说标化后哈密地区农村哈萨克族西北燥证的罹患率最高,其次为汉族、维吾尔族。
对哈密城市的汉族、维吾尔族西北燥证罹患率进行比较,则西北燥证罹患率是汉族23.05%,维吾尔族16.57%,经标化后汉族23.17%,维吾尔族16.25%,可以认为在哈密地区城市汉族西北燥证的罹患率高于维吾尔族。同时,对哈密、城市的汉族居民西北燥证罹患率进行比较,其罹患率是农村20.19%,城市23.05%。标化后其罹患率是农村18.22%,城市22.01%,可以认为在哈密汉族居民的西北燥证罹患率是城市高于农村。对哈密农村、城市的维吾尔族居民西北燥证罹患率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哈密城乡不同民族居民西北燥证罹患率比较(略)
2.2 不同民族伊犁城乡居民西北燥证罹患率的比较 见表2。
表2 伊犁城乡不同民族居民西北燥证罹患率比较(略)
2.3 不同民族乌鲁木齐城乡居民西北燥证罹患率的比较 见表3。
表3 乌鲁木齐城市不同民族居民西北燥证罹患率比较(略)
3 讨论
从所调查的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地区分析结果来看,新疆居民西北燥证罹患率的民族分布特点可以如下:在农村西北燥证罹患率的大致是汉族、哈萨克族高于维吾尔族;城市是汉族高于维吾尔族;城乡比较则是城市居民西北燥证罹患率高于农村居民(伊犁农村汉族数据例外)。
《素问》云“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 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又云“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阴,或生於阳。其生於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於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饮食的偏嗜会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导致人体发病,而风雨寒暑、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和房事过度等则会导致气血失调而产生偏盛或偏衰的病变。
维吾尔族传统的副食肉类主要有羊肉、牛肉、鸡、鸡蛋、鱼等,特别是吃羊肉比较多。蔬菜主要有皮芽子(洋葱)、蔓菁、胡萝卜、辣椒、豇豆、西红柿等。调味除盐醋外,喜用胡椒、孜然(安息茴香)。孜然具有醒脑通脉、降火平肝等功效,能祛寒除湿,理气开胃,祛风止痛。维吾尔族居民在很多时候饮食习惯恰巧暗合了中医药性理论和饮食养生之道,具备了某些抗燥的因素。农村维吾尔族的庭院建设独具特色,可能是维吾尔族居民西北燥证罹患率低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因素。哈萨克族在饮食上有着浓厚的游牧生活的特点,主要食物都取自牲畜。过去,奶类和肉类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面食是次要的食物,很少吃蔬菜,一般吃土豆、胡萝卜、洋葱等蔬菜。肉食主要有羊肉、牛肉、马肉、骆驼肉等,做法主要有煮、熏、烤三种,因游牧生活所限,常食熏烤炙类食物。新疆锡伯族饮食烹调方法多为煎、腌、烤,口味偏好咸辣,主食以米、面为主,过去食用高粱米居多。面食以发面饼为主,也吃馍馍面条和韭菜合子、南瓜包子、水饺等。受维吾尔族影响还吃抓饭和烤馕,喝面茶、牛奶和奶茶。肉食多以牛、羊、猪肉为主。习惯制作各种腌菜。锡伯族还喜欢在夏季制作面酱以调味。
上述饮食习惯上的民族差异或许是导致西北燥证罹患率出现民族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最重要的原因依旧是燥邪。这其中的机理当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加以探讨。
【】
[1] 牟全胜,周铭心.西北多燥说[J].新疆中医药,1991,9(4):1?6.
[2] 周铭心.西北燥证研究概述[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43?45.
[3] 李鹏,周铭心,吕光耀,等.新疆和田维吾尔族居民西北燥证罹患情况及主要症状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1):14?16.
[4] 周铭心,宋晓平,单丽娟,等.新疆各地不同民族居民西北燥证罹患情况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11):1034?1038.
[5] 詹绍康.现场调查技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3?84.
[6] 陆守曾.医学统计学[M].北京:统计出版社,2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