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89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8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合用升阳止泻汤与痛泻要方加减治疗,对照组服用思密达。[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81.6%,对照组为40%。(P<0.01)。[结论]中药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升阳止泻汤;痛泻要方;思密达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CM treating diarrhea IBS. [Method] Randomly divide 89 cases into treatment group 49 and control 40; the first group took Shengyang Zhixie Decoction and Tongxie Yaofang in revision, the other dioctahedral smectite.[Result] The marked effective rate was 81.6% for treatment group, 40% for control one.There’s obvious difference after comparison(P<0.01).[Conclusion] TCM has good cure effect on diarrhea IBS.
Key words:IBS; Shengyang Zhixie Decoction; Tongxie Yaofang; smectite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约5%的人群有腹泻型IBS,其病因尚未明确,其临床特点表现为腹痛和或腹部不适,伴有大便习惯和大便性状的改变,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而胃肠道结构及生化检查未发现器质性改变,如果患者大便异常以腹泻为主要表现,则称为腹泻型IBS。我院从2003年至2007年用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9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1999年罗马Ⅱ标准选择89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其中男49例,女40例,年龄20~65岁,平均45.2岁,病程8个月~22年,平均5.2年。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对照组40例,两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柴胡5g,升麻5g,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苍术10g,陈皮5g,荷叶10g,白术10g,白芍10g,红花10g,甘草6g。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党参;畏寒明显加干姜、附子;泻水较多加茯苓,泽泻。14d为1个疗程,停药3d续第2个疗程。对照组服用思密达3g,每日3次,匹维溴铵50mg,每日3次,精神症状明显者加用阿米替林。用药4周。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本组病例疗效分为显效、好转、无效三级。腹痛、腹泻消失或明显减轻,腹部压痛消失,半年内无复发者评为显效。腹痛、腹泻比前减轻,腹部仍有有压痛,评为好转。腹痛、腹泻无变化或在治疗期间减轻,但半年内又复发者评为无效。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49例,经治疗个疗程后,显效26例,好转21例,无效2例;其中好转21例,于继续治疗第2个疗程后显效14例,余7例 仍为好转。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显效率为81.6%,对照组为40%,两组疗效比较(P<0.01),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略)
3 讨论
IBS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肠道运动异常、内脏感觉异常、炎症内分泌紊乱、5?羟色胺等可能与其有关。因为其机制不确定,上尚且没有金标准,目前没有一种药物能够适用于所有的IBS,也没有一种药物被确定能够根治IBS。治疗IBS的主要目的在于缓解或消除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腹泻型的IBS患者,其主要表现为腹泻伴腹痛,或明显的腹部不适感,病机当属肝气乘脾之痛泻药方证。吴鹤皋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为痛泻。”然而临床应用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IBS,固然有有效者,但是不效者亦不少。李杲论泄泻,认为湿病,脾虚者,是“寒湿之胜,当助风以平之,”亦是“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愈”。丁光迪教授[1]就晨泻患者不兼有肾阳虚的症候提出“绵绵晨泻病,不尽命火衰”的论点,认为不兼见肾阳虚证候的其病位在脾而不在肾,病机当属于阳气下陷,中虚湿胜。创升阳止泻方,用柴胡、升麻、荷叶生发少阳阳明清阳之气,羌活、独活、防风、藁本、苍术风药升阳胜湿,目的是“下者举之”,使清阳上升,挽回中气下陷之势。笔者临床观察到腹泻型的IBS患者,其主要表现为腹泻伴腹痛,或明显的腹部不适感,且这类患者在睡眠后几乎从不发生腹泻,腹泻几乎均发生在醒后,所以认为其存在晨泻病位在脾的特点,然其腹痛明显实兼夹肝郁脾虚的病机,也就是整体病机和局部病机的关系。近几年合用升阳止泻汤与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IBS,经临床观察其疗效明显好于西药组。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48岁。2006年7月初诊。主诉:间断腹痛,腹泻20年,加重半年。缘于20年前,患者患“痢疾”,治愈后,间断出现腹痛腹泻,以晨起为著,泻后痛减,大便稀软不成形,偶有黏液及泡沫,无脓血,无里急后重,曾服用抗菌素,结肠炎丸等多种药物,无明显效果。近半年加重。行结肠镜检查示:慢性结肠炎。舌质淡,苔白厚。脐周及左下腹有压痛。予以上述中药方7剂,水煎服,日1剂。患者服用2剂后,自觉腹痛腹泻症状明显减轻,7剂服完,大便日1次,质偏软,略有肠鸣,苔薄。继续服用7剂后,诸症消失,未再进行下1疗程。随访1年未见复发。
【】
[1] 史宇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慢性腹泻专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