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小儿病毒性肺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 炎琥宁注射液 头孢替唑钠 病毒唑
小儿病毒性肺炎是多种病毒侵犯肺实质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我院自2005年4月—2009年4月共收治小儿病毒性肺炎17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9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6例皆为我院住院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4例,男55例,女39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1.85±1.05)岁;病程1—7天,平均(3.1±1.3)天。对照组82例,男49例,女33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1.9±1.1)岁;病程1—6天,平均(3.2±1.5)天。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无显著性差异(P >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5版《内》教材中有关病毒性肺炎的诊断依据[1],以临床症状及肺部X线改变为主,结合病毒抗体检测而确诊,全部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头孢替唑钠粉剂20—80mg/(kg·d),病毒唑注射液10—15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
1.3.2 治疗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炎琥宁(山东瑞阳制药有限公司生产)5—10mg/(kg·d)加入5%葡萄糖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
根据病情,两组均给予吸氧、退热、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护理及其它条件均统一在同一标准上,疗程为5—7天。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气喘、肺部罗音消失,肺部X线片阴影吸收或消失;好转:体温、咳嗽、气喘、肺部罗音、肺部X线片等有1项未达到痊愈标准;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
2.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消失时间比较
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效果更显著,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病毒性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由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及流感病毒等所致。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本病以往多采用病毒唑治疗,但疗效不甚满意。我们采用炎琥宁加头孢替唑钠、病毒唑联合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肺为娇脏,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清肃之令不行,即可出现肺炎咳嗽。小儿患病变化迅速,无论风寒、风热,客于肺卫很快化热入里,所以临床以热壅于肺最为常见。
炎琥宁注射液是近年来由中草药穿心莲中提取研制成功的中药注射制剂,其有效成分为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钠盐。本品能抑制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与炎性渗出和水肿,能特异性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进ACTH释放,增加垂体前叶ACTH的生物合成。病毒灭活试验表明,炎琥宁对腺病毒Ⅲ型、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均有灭活作用,可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阻断肌苷酸转化为鸟苷酸,进而抑制病毒RNA/DNA的合成。本品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可提高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增强体液免疫功能,改善CD4 /CD8 水平,提高血清溶菌酶含量。抑制PG的合成,使热敏神经的敏感性恢复,体温调定点下移而起到解热作用,能有效缓解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热、咳嗽、肺部罗音等症状体征性[2,3]。西药头孢替唑钠是半合成的头孢菌素衍生物,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抗菌活性。头孢替唑钠对需氧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和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有抗菌活性。炎琥宁与头孢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可降低耐药发生率,增强疗效。
本采用静脉给药,避免了小儿口服中药困难,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起效迅速,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能有效缓解患儿发热、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这与陈新等[4]的研究结果相似。临床观察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疗程,减少抗生素应用时间及其对人体的副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叶任高,陆再英编著.内.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6-77.
[2] 魏璐雪.儿科抗病毒中药的选用[J].实用儿科杂志, 2001, 16(8): 459-461.
[3] 汪受传.中药针剂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评价[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0,15(10): 594-595.
[4] 陈新,王洪.注射用炎琥宁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疗效观察.西南军医,2006,8(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