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摘要】 提高中医学的社会价值,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强调中医要与时俱进,既要继承发展,又要不断创新。
【关键词】 中医学术 社会价值 临床疗效
1997年,应稿约,我曾写文“加深中医功底,提高中医疗效”(见《何任医学经验集》第285页),主要讲的是“有人担心中医治病如果疗效不高,将会影响中医学术的声誉。这一点,多数人有同感。至于如何提高疗效,众说纷坛……主要是要加深中医本身的学术功底的力度;提高中医本身的诊治能力;而且还需经实践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如此持之以恒,中医临床疗效,必定会日益提高。”文章分“一、加深中医功底,力争达到精深的水平。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三、重视医德,提高中医疗效”等三个方面来论述。其后,过了四、五年,我又写了“再论加深中医功底,提高临床疗效”(见《何任医学经验集》第392页)。主要是从当时中医临床实践的观察中,觉得我们培养的中医人才,应不断注意中医基本功功底的加深,才能使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并提到要发扬中医特色,又着重介绍了当时首届中医药文化节上老一辈中医纷纷强调的“中医药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是包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一门医学,……探讨、研究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激发爱国热情,推动中医药化。……对目前高等中医过分强调实验的问题,感到担忧。认为一个文化底蕴不足的人,是不会成为高水平的中医的。”
转眼,又七、八年过去了。前些日子,我读了《人民日报》陈竺部长撰写的“打破中西医壁垒”文章。其中写道:“事实上,中医的基本概念与现代生命科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医强调‘阴阳平衡’与现代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与现代西方科学讲的健康环境因素十分相似;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类似西方医学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的药;中医的复方理论,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西方学越来越强调的各种疗法的综合使用。”
近日,我又读了《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8月18日视点,作者吴勇的“中医诊疗思维西医化”的近忧远虑。文章在“近忧”中提到“中医学科,事实上已经发生了被边缘化的危机。”中医行业的市场,事实上已经发生了被“挤压”与“压缩”的危机。文章在“远虑”中说:“中医诊疗思维西医化”的“远虑”将是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科结构“崩解”,最终沦落为某种“民间技艺”。文章又说:“思维,是人的智力活动,具有规定和约束人们从事一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作用。而具体某个学科的从业者,是该学科生存和发展的唯一载体。因此,当其已经偏离甚或放弃了自身学科的方法学与思维路径来从业时,那么,这个学科的根基就已经不保了,支撑其存在与发展的‘学术支柱’也就‘坍塌’了。”该文所述,使人颇有启发。
要提高中医临床疗效,除了加强我们中医本身的基本功之外,还要不断充实新知,为我所用。而在临诊时,首先是以中医学术的思维来诊视病人,用中医学术的方法来观察病人。以“四诊”“八纲”来辨证,得出中医对这个病人所患疾病的认识,然后用中医学术思维来制定治疗法则,处方用药。当然,这是主要的。在现实的医疗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一个病人求医过程会有中医的诊治、也可能有西医的诊治过程。我们在用中医思维中,不能排斥或否定其他科学的诊治,而把它作为补我中医之不足。在现实医疗活动中的全面思考,在诊断上、治疗上,有,有主论。这将是提高疗效所必需做到的。目的是一切为了病人。
现在中医,中医高等教育,中医大学,这是培养中医的源头。必须认真负责的将学习中医专业的学生,真正教育他们,必须先入为主地将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等中医基本功打扎实。在临床工作中,忠诚的、自觉的运用中医思维去诊治病人。社会上的各种中医培训班,提高班也不能忘记“温故而知新”这一教导。使大批正从事临床工作的中医,重温中医基础,结合临床运用。找出临床疗效提不高的关键,加以改进。将中医思维的各种有价值的文案、医案,收集作为教学内容,培训资料。作模拟及强化训练,应该视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只有把中医队伍的面貌根底打好,建设好,才能发挥预期效果。
中医学能够延续到今天,本身就说明了社会对其需求的客观存在。问题是怎样才能在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切实能够提高社会的价值认同。最根本的,就是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这是最最实际的。
当然,中医工作者本身,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有继承、有、有创新,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说中医学就是完满无缺的,发现有不足之处也要改进,要创新。不能一提到中医思维就否定其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