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欣肽注射液对骨折愈合影响的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张早青 邹召权 朱巧明 黄茂盛

【摘要】  [目的]观察鹿欣肽注射液对临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对骨折住院采取保守的病人80例随机配对原则分两组,治疗组40例肽注射液16mg,每1次,12d 1疗程,连用3疗程;对照组40例静滴丹参注射液,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鹿瓜多肽治疗骨折,能促进骨痂早期形成、增加骨痂生成数量及骨密度、改善骨结构、缩短外固定时间。

【关键词】  鹿欣肽注射液 骨折 愈合

鹿欣肽注射液(鹿瓜多肽)是由梅花鹿骨骼和甜瓜的成熟种籽分别提取其有效成分配制而成,含有多种诱导骨形成多肽类生物活性因子、多种氨基酸和有机钙、磷离子等。鹿欣肽注射液具有调节骨代谢、刺激成骨细胞增殖、促进新骨形成、调节钙、磷代谢,增加骨钙沉积、防止骨质疏松等用[1]。本文采用临床对照研究,观察鹿欣肽对40例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16~76岁,平均41岁;锁骨骨折12例,肱骨外科颈骨折3例,肱骨骨折10例,肱骨髁上骨折4例,桡尺骨骨折6例,克雷氏骨折10例,掌指骨骨折4例,股骨骨折7例,髌骨骨折5例,胫腓骨骨折8例,内、外踝骨折5例,跖骨骨折6例。

  1.2  分组方法  采用单盲随机配对原则,分为治疗组和用药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年龄16~76岁。以四肢闭合性新鲜骨折,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或石膏外固定为主要观察对象。两组患者年龄、骨折部位大致相同,有可比性。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复位、固定、功能锻炼治疗,采用单盲随机配对方法,治疗组予鹿欣肽注射液16mg加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静滴,每天1次,14天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对照组予静滴丹参针。定期摄X线片,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观察结果采用华西医科大学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愈合标准[2]:①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②局部无反常活动;③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④外固定解除后患肢能满足以下要求:上肢能向前平举1kg下肢能不扶拐连续步行3min并不少于30步;⑤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从观察达上述标准第1天为临床愈合日期。

  2.2  常见骨折愈合时间[3]锁骨骨折5~7周;肱骨外科颈骨折4~6周;肱骨干骨折5~8周;肱骨髁上骨折3~4周;尺桡骨干骨折8~12周;桡骨远端骨折3~4周;掌、指骨骨折4~8周;股骨干骨折8~14周;胫腓骨干骨折8~12周;踝部骨折4~6周;跖骨骨折6~8周。

  2.3  疗效判断标准  ①临床治愈:比同类骨折愈合时间提前1/3以上并达到临床愈合标准者;②显效:比同类骨折愈合时间提前1/4~1/3,达到临床愈合标准者;③有效:比同类骨折愈合时间提前1/5~1/4,达到临床愈合标准者;④无效:与同类骨折正常愈合时间相同。

  2.4  疗效判定与分析  见表1。两组96例经12周治疗后,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

  表1  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略)

  两组骨折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3  讨论
    
  骨折愈合是机体结缔组织的一种再生修复过程,主要是有关细胞的功能活跃导致大量骨质的形成和钙化,产生连接骨折断端的骨痂。最终使骨折得以愈合。鹿欣肽所含的多种骨生长因子参与骨代谢的调控,是非激素促钙沉积剂,其促钙作用迅速持久。可有效促进机体内影响骨形成和吸收的骨源性生长因子包括骨形态发生蛋白、转化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合成,从而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促进细胞有丝分裂、分化作用、趋化作用和成骨活性。还有报道,从鹿茸表皮层中分离出表皮生长因子,能促进表皮层的增殖,在鹿茸顶部非骨化部位存在大量的胰岛样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是骨及软骨组织生长的调节因子。临床证明,鹿欣肽可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矿含量和骨密度,降低尿钙、尿羟脯氨酸水平,这说明其具有促进新骨形成的同时,也抑制骨的吸收。本研究中治疗组用鹿欣肽治疗后,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鹿欣肽使用后能调节患者体内代谢,主要表现为抑制骨的吸收,促进骨的形成,从而改善了骨的结构,促进了骨折的愈合,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

【】
    [1] Haberland M,Schilling AF,Rueger JM,et al.Brain and bone:Central Regulation of Bone Mass[J].The J Bone J Surgery,2001,83(12): 1871.

  [2] 裘法祖.外[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02.

  [3]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