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闭式引流早期救治多发肋骨骨折并血气胸44例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4例均为闭合性胸部多发伤病人,其中男33例,女11例,年龄23~60岁,平均38.1岁。伤因:伤22例,重物砸伤7例,坠落伤9例,挤压伤6例。所有病人均经X线及CT证实,肋骨骨折在3根以上,最多双侧达16根。合并血胸15例,气血胸29例,单侧24例,双侧20例,肺压缩大于50%者34例。胸外合并伤有四肢骨折32例,颅脑损伤12例,创伤性休克18例,脊柱骨折6例,骨盆骨折2例,胸骨骨折1例,肝脏轻度损伤1例,重要血管损伤4例,合并3种以上多发伤18例。
1.2 方法
1.2.1 早期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血气胸排气者于第2肋间锁骨中点外侧放管,排血者于腋中、后线处第7~8肋间放管。常规消毒后铺无菌巾,局部麻醉,小切口约1.5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血管钳钝性分离肋间肌,进入胸腔有突破感,夹闭引流管置入胸腔,接水封瓶,见气泡溢出或血性液引出顺利后,缝闭伤口,固定引流管,凡士林纱布覆盖包扎伤口。持续引流3~7天,密切观察。X线复查肺复张,24h无气泡逸出或引流量小于50ml后,可拔管。
1.2.2 早期给予综合治疗 包括吸氧、抗休克、控制脑肺水肿、镇痛止咳等。早期使用监护仪,可持续提供患者瞬息变化的生命体征参数,及时估计患者的病情,迅速评价治疗效果。及时稳定胸壁、处理合并症, 早期休克症状改善后,先处理急诊开放伤,其余骨折先临时用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待胸部症状、生命体征平稳1~2周后,给予手法整复闭合穿针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四肢骨折。另外应用本院自制大号接骨止痛膏外敷及肋骨带固定胸部,缓解疼痛。
2 结果
44例病人均早期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其中16人为双侧或双管,7例病人行巾钳、2例行钢丝悬吊塌陷肋骨稳定胸壁。急诊清创复位内固定及吻合血管8人,急诊截肢1人,延期手术固定患肢28例,1例因纵隔气肿加重而转胸外科行开胸气管修补术。除1例合并颅脑损伤患者伤后4天并发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外,其余病人均经X线及CT证实肺复张,血气胸排出满意,痊愈出院,治愈率97.7%。住院时间11~30天,平均21天。
3 讨论
3.1 早期应用胸腔闭式引流术,促进肺复张是治疗的关键 闭合性创伤性血气胸患者多因钝性胸部创伤、多发性肋骨骨折、胸腔积气积血而压迫肺组织,诱发肺实质出血、水肿,影响呼吸功能。一般认为外伤后所出现的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主要原因是由严重肺挫伤所致。此时及早行胸腔闭式引流,促进肺复张,则可及时挽救患者生命,故胸腔闭式引流是抢救的重要措施之一。
3.2 早期稳定胸壁,防止纵隔摆动,改善反常呼吸 本组有7例病人行巾钳重力持续牵引、2例行钢丝悬吊牵引,迅速改善胸壁塌陷、纠正浮动胸壁,并稳定肋骨骨折,有效地改善了胸廓容积,消除反常呼吸运动,并防止纵隔摆动,为肺功能早期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其余肋骨骨折处,我们采用本院自制大号活血接骨止痛膏药贴敷并肋骨带外固定,限制了胸壁异常活动,又使药物持续渗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既减轻了患者疼痛,又促进骨折愈合。
3.3 综合,保障患者早日康复,及时处理合并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严重血气胸并颅脑损伤者,首先是保护心脑肺功能,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率。早期应用甘露醇、地塞米松可减轻脑、肺水肿,改善微循环,防止休克后组织发生再灌注伤,提高救治成功率。对合并肢体骨折者,抢救时暂时固定患肢对稳定病情有益。而对于开放性伤口及重要血管损伤者,可在抗休克同时,病情较平稳时积极手术、吻合血管、固定骨折端。其余闭合骨折病人则在伤后2周左右,病情进一步稳定后,及时手术,更好地稳定患肢,使病人有更舒适的体位,便于护理,也便于骨折的迅速愈合,尽量避免伤残的发生。在严重肺挫伤治疗中,若呼吸困难持续不缓解,低氧血症不易纠正,应警惕发生创伤后ARDS。
3.4 注意胸腔闭式引流管理 放置引流管注意避免伤及肋下缘处及锁骨下血管神经,排液管注意向下、后放置,方便积液引流。注意管腔进入深度,注意管腔密闭,防止断开进气,床边常规备用卵圆嵌。尽量避免搬动病人,必要时提前夹闭管腔。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量及液平面波动情况,以及气泡逸出情况,保持管腔通畅。当萎缩肺复张时,可能推挤管子、堵塞管孔,引起引流管不通,此时可适当调整体位、调整引流管,挤压体外管壁,恢复管腔通畅,及时复查胸部X线片或CT片,一旦发现肺复张、积液所剩无几,可考虑及早拔管。
参 考 文 献
[1]黄孝迈.胸外[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310.
下一篇:多元化治疗重症肌无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