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腹股沟斜疝术后复发的几点改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正军 时间:2010-07-13
        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是基层一种常见的手术,其手术方法因病人情况不同、术者的习惯而不同,但不管采用何种修补方法,高位结扎疝囊、合理修复内环是防止斜疝修补术后复发的重要环节,现将这两方面的改进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4-2008年,我们采用改进后方法修补斜疝36例,均为男性,年龄15-70岁,术后效果满意,随访1-4年,无1例复发。
        2  手术方法
        2.1疝囊高位结扎改进  传统的高位结扎部位以解剖出内环口暴露疝囊颈部的腹膜外脂肪为界限,而我们以此为界将下坠的腹膜外脂肪组织进一步向上分离2-3cm,再结扎疝囊或缝合腹膜。
        2.2斜疝内环的修补改进  (1)剥离疝囊至颈部后,用小指尖探查扩大的内环口,伸进内环口作为标志,在疝囊颈外侧避开精索,用两把止血钳分别钳夹内环口的腹横筋膜上下缘,高位结扎疝囊,提起止血钳,直视下缝合缩小内环口。(2)处理完疝囊后也可用刀柄伸进内环,紧贴腹膜内面将质地较硬的腹横筋膜挑起,直视下缝合缩小内环口。
        3  讨论
        改进的依据:(1)在疝囊颈部结扎,可使大部分患者达到满意的效果,而对一些病史长,疝内容物反复的疝出和下坠,使疝囊邻近的腹膜和腹膜外脂肪随之下降,另外有部分病人的内环口在腹股沟管内,在内环口上仍有一过长的腹膜鞘突,此时若按传统方法高位结扎,势必留下一残腔或残囊,形成术后复发的潜在因素。(2)用改进的两种方法修复内环口,既防止由于解剖层次混乱缝合内环口不到位,又解除了盲目缝合内环口时缝扎腹内脏器。同时由于重叠缝合,修补了内环口附近松弛薄弱的腹横筋膜,加强了腹股沟管后壁。
参 考 文 献 
[1] 沈魁,何三光.实用普通外科手术学,辽宁出版社,1991:132.
[2] 蒋彦永,冯玉泉译.普外手术并发症与局部解剖关系.人民军医出版社,198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