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桂参养心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52例
【关键词】 自拟桂参养心汤 缓慢性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心率低于60次/min,以心率缓慢为主,多伴有头晕、心悸、胸闷气短、动则加剧、畏寒肢冷、舌质暗淡、脉迟等为特征的一类病症。笔者应用自拟桂参养心汤此病,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2例均为门诊治疗患者,男20例,女32例;年龄36~72岁,平均57岁;病程1个月~23年。根据病史、体征及心电图等检查,确诊为缓慢性心律失常。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服用桂参养心汤,方剂组成:桂枝15g, 人参10g,制附子10g,干姜15g,炙甘草15g,白术15g,薤白10g,瓜蒌30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0g,熟地30g,丹参20g,枳实10g。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用, 连服30日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常见心律失常病因严重程度及疗效标准》[1]分为: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平卧心率增加10次/min以上,或已达60次/min,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平卧心率增加5~10次/min,或心电图表现为传导障碍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心率增加不足5次/min,心电图与治疗前相同或传导障碍加重。
1.4 治疗结果 经过1~2个疗程治疗,显效30例(占57.69)%,有效17例(占32.69%),无效5例(占9.62%),总有效率为90.38%。
2 讨论
缓慢性心律失常,常兼有头晕、心悸、胸闷气短、四肢不温等,属中医“眩晕”、“惊悸”、“怔忡”、“胸痹”、“晕厥”、“迟脉”等范畴。《黄帝内经》曰:“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云:“迟寒主脏,阴冷相干”及“迟则为冷”。阴冷寒邪内盛则阳气不足,阳气不足而不能温煦,故形寒肢冷,舌质暗淡。阳气不足鼓动血脉无力,导致心脉搏动徐缓而脉迟。阳虚寒盛,津液易聚而生痰,寒凝血脉则血淤,表现心悸、胸痹等。心主血脉,缓慢性心律失常首先原因为心阳不振。肾为先天之本,诸阳之根,五脏之阳皆赖肾阳的温煦而得以始生,如果肾亏则无力温煦心阳。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以虚为本,寒为因,心肾阳气虚为主的疾病。治疗宜当温补心肾,益气养血。应用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附子温里袪寒,通行十二经。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去脏腑沉寒痼冷,通心助阳而补心气。桂枝、附子、干姜合用可温补心肾阳气,驱散阴寒之气。人参大补元气,通血脉。《神农本草经》载: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炙甘草益气复脉。白术健脾益气。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构成四物汤,是补血、养血、活血的圣方,主治心悸、眩晕等营血虚滞之证,又旨在阴中求阳,丹参营血荣心。枳实行气利胸膈,瓜蒌、薤白通阳散结,祛痰宽胸。诸药合用可达到温补阳气,养血复脉提高心率的目的,同时也改善了临床症状,效果较佳。
【参考】
1 黄春林.心血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