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泪液缺乏型干眼病临床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刘明华,卢亚梅,傅峪松,胡健玲,李春花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医药对泪液缺乏型干眼病的临床影响。方法 将临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以养阴生津汤为主方,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对照组局部滴用0.1%玻璃酸钠滴眼液,均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主观症状及客观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观察组干涩感、视疲劳、异物感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药治疗泪液缺乏型干眼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药;泪液缺乏型干眼病

干眼症是目前世界和我国最为常见的眼表疾病,多发于40~50岁,女性多见。近年来,随着电视、电脑等视频终端的广泛使用,发病具有年轻化趋势。其发病因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干眼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和眼表、泪腺的炎症有关,常规的西医治疗以对症和局部治疗为主,而长期局部用药因药物防腐剂的作用可加重眼表损害,虽然近年来提出针对发病机制进行治疗,但是这些药物仍然限于眼表局部状态的调整,尚没有对泪腺状态给予改善[1]。理想的治疗干眼病的方法应既无创伤又能促进泪腺分泌泪液,中药治疗符合此要求。本文对2006年5月—2009年5月期间的191例泪液缺乏型干眼病患者,以养阴生津汤为主方,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治疗,研究中药对泪液缺乏型干眼病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06年5月—2009年5月眼科门诊患者,均为双眼发病。观察组191例,男64例,女127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80岁,平均50岁。对照组191例,男65例,女126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85岁,平均48.7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

  1.2 记分标准 对两组患者症状和体征的检测均采用记分法,以症状和体征较重眼为研究对象。对症状检测记分分值标准如下:无症状者记为0分,以轻(偶然)、中(经常)、重(持续)程度分别记为1、2、3分;BUT:10s以上记为0分,7~9s、4~6s、0~3s分别记为1、2、3分;SchimerⅠ试验:10mm以上记为0分,7~9mm、4~6mm、0~3mm分别记为1、2、3分;角膜荧光素染色:无着色记为0分,1~4点、5~8点、9~12点分别记1、2、3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主观症状和客观指标分值比较,均P>0.05,具有可比性。

  1.3 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美国眼科研究所干眼工作组的干眼诊断标准[2]。 (1)眼干涩有异物感、畏光等主观症状;(2)泪液膜稳定性改变;(3)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4)实验检查2项阳性(BUT≤10s,SchimerⅠ试验≤10mm)或1项强阳性(BUT≤5s,SchimerⅠ试验≤5mm)。

  1.4 观察指标 主要症状包括干涩感、视疲劳、异物感、眼痛感、烧灼感、视物模糊、畏光、眼红等8项主要症状,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筛查,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症状分值。客观指标检查包括BUT、SchimerⅠ试验及角膜荧光素染色,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分值。

  1.5 方法

  1.5.1 对照组 局部滴用0.1%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1个月。

  1.5.2 观察组 以养阴生津汤为主方(药物组成:人参、生地、玄参、麦冬、菊花、五味子、天花粉、薄荷),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治疗1个月,具体如下。燥热伤津:症见两目干涩热痒,不耐久视,视物昏花,畏光强见,白晴少泽,口鼻干燥,干咳少痰,舌红少津等。治宜养阴清热,生津润燥,方用养阴生津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肝肾阴虚:症见眼内干涩少津,滞涩不爽,视物昏花,视久眼胀灼涩,能远怯近,目珠不泽。兼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治宜补益肝肾,方用养阴生津汤合杞菊地黄丸加减。

  2 结果

  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主观症状和客观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 组间比较观察组干涩感、视疲劳、异物感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表2、表3。表1 观察组治疗前后主观症状和客观指标分值比较注:以上各组比较,均P<0.01表2 对照组治疗前后主观症状和客观指标分值比较注:以上各组比较,均P<0.01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观症状和客观指标分值比较

  3 讨论

  干眼是由于泪液的质或量异常,或泪液的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及眼表面的损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等症状的一类眼病[3]。目前西医以对症和局部治疗为主,如用人工泪液替代物、永久或暂时封闭泪道系统和带湿房眼镜等方法保存泪液,来改善临床症状,虽有一定疗效,但局部用药时间较长或有一定的创伤,又可因含有的防腐剂加重眼表损害。中医称干眼症为白涩症,属“燥症”或“神水将枯”范畴。其病机主要是风热上犯,灼目伤津;或燥邪伤肺,津伤肺燥,目珠失润;或竭视劳瞻,肝血耗伤,肾阴亏虚,目失濡养。“肝开窍于目”,“泪为肝之液”,当肝阴充足,肝气条达时则泪液分泌正常,黑晴白晴晶莹润泽,肝血耗伤,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津液亏损,或郁热化火,上攻于目,灼津耗液,泪液减少,目失濡润,而出现一系列干眼症状。因此,以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为法,以养阴生津汤为主方,根据临床症状辨证分型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指标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显示了中药治疗泪液缺乏型干眼病的优势。中药注重全身状态的调整,能够改善泪腺的分泌功能,促进泪腺的分泌和改善泪液的质量,特别是这种方法可以减少患者局部用药的频率和时间,从而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和副作用,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中药在治疗泪液缺乏型干眼病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宋海姣,金明.泪液缺乏型干眼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中医眼科杂志,2006,16(3):179-181.

  2 周婉瑜,李越虹,寇秋爱.滋阴润目汤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6,4:202-204.

  3 刘祖国.干眼的治疗.中华眼科杂志,2006,42: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