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设计含血心脏停搏液灌注装置的应用和管理
【摘要】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小儿含血心脏停搏液灌注装置的应用和管理。方法 44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心脏手术中采用自行设计的冷氧合血心脏停搏液灌注装置进行心肌保护。结果 灌注过程平稳,自动复跳率高,意外的发生率低。结论 操作简便,灌注压力和容量可控性好,技术先进,是理想的心脏停搏液灌注装置。
【关键词】 含血心脏停搏液;灌注装置;体外循环
自2007年1月至2007年3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心脏停搏液灌注装置进行心肌保护灌注。临床应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病例来自上海大学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应用冷血心肌保护液448例。男285例,女163例;年龄1天~15岁;体重2.8~58 kg。
1.2 灌注方法 采用 PDN晶体心脏停搏液(波士顿儿童配方,美国)详见表1。体外循环开始后按血/晶体比1∶4(1份血,4份晶体)由采血板连接管道输入保护液袋,启动停搏液泵自循环进行充分混合。心脏保护液灌注针为 18#(﹤5kg)、16#(5~10 kg)和14#(﹥10kg)。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或经冠状动脉开口直接灌注。灌注压力﹤100 mmHg,首剂20 ml/kg,每30 min灌注首剂的半量。灌注装置变温部分置于冰桶(0℃~4℃)内。表1 PDN液组成成份
1.3 按装排气 整套心肌保护灌注装置由软聚氯乙烯塑料制成,管壁内部光滑,通畅,血流阻力小,管路内径为Φ3.2mm,装置分台上管和台下管两部分,台上管道先打包于无菌台上,体外循环开始前与台下管道相连接。将台下管道(用于经泵和降温部分)的一端与含血保护液袋出口处连接,另一端用一个带测孔的1/4的直接头与另一根管道连接。所连接的管道远端用1/4的“Y”型接头分别与采血注射器(或直接与采血板连接)和含血保护液袋的入口、晶体保护液袋连接,并且与其形成回路。1/4的直接头侧孔处接上三通,用测压管连接三通和换能器,用于灌注过程中的压力监测。
图1 心肌保护装置安装示意图
连接好后进行预充排气。先在含血保护袋中放入适量的晶体保护液,利用重力排气法,先将变温器上端管路内空气排空,用夹管钳钳夹变温器远端,将连接含血保护液袋和变温器之间的管道压紧于滚轴泵内,松开夹管钳,慢慢调整泵的松紧度,观察管内液体流动情况,从流动至静止时泵的松紧度为适宜。启动滚轴泵,通过自循环排尽管路内其余气体。将变温器置于冰桶内,低速转流,使心肌保护液制冷。压力监测时对换能器进行校零。见图1。
体外循环开始前,外科医生传递下台上管道,灌注师用夹管钳钳夹B端(测压接头远端),断开连接,两端分别用1/4的直接头于台上管相连,松开夹管钳,行成回路,进行自循环,排尽台上管道内气体。见图2。术中根据病人的情况,放出适量晶体保护液于含血保护液袋中,用于灌注。
图2 心肌保护装置台上台下管相连后自循环示意图
2 结 果
除1例William's综合征因外科原因除颤复跳外,均自动复跳。灌注后心脏停跳迅速,停跳期间无心电活动的征象。
3 讨 论
3.1 特点 这套装置安装操作简便、安全、以滚柱泵机械驱动,较重力灌注法和加压灌注法[1]记量记时精确,设计精致,轻巧合理,费用低廉,可直接接在采血板上。输出端与压力感受器连接以监测灌注时的压力,适用于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的心脏灌注,该装置现已作为本单位心内直视术中常规使用。
3.2 注意事项 灌注开始流量要小,以防右房胀,切开右房后可适当加快。婴幼儿停搏液灌注控制灌注压力一般<100 mmHg,以免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当停搏液灌注泵压过高时,应注意:① 是否异物堵塞或钳夹;② 标识方向是否正确;③勿操作失误。灌注压报警及时与台上医师沟通,纠正停搏液灌注针位置或发现其他原因。防止停搏液袋内液体排空。此外,应注意及时添加冰块保持冷却桶中的温度0℃~4℃。
3.3 灌注血/晶体比 体外循环开始后再按1∶4加入血液,以确保为含氧血。成人一般4∶1。4份血,1份晶体,儿童因冠状动脉纤细。低温下冷血灌注时红细胞功能下降导致冠状动脉的毛细血管堵塞,同时冷血灌时血液中含有炎性介质和白细胞会加重心肌损害[2],故以1∶4为妥,且小儿血容量少,可防止容量波动。灌注后血胶体渗透压下降,应及时行平衡超滤减少组织水肿。有研究证实,含血停搏液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紫绀与非紫绀型患者的术中心肌保护对照,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3]。该装置在本院应用的临床效果良好,进一步的研究尚有待于生化指标的监测。
【】
[1] 龚庆成.体外循环技术指导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200.
[2] 龙村. 晶体停搏液和含血停搏液. 体外循环学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478.
[3] 倪虹,龚庆成,柳薇,等. 含血停跳液与晶体停跳液对婴幼儿心肌保护的比较 [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2,21(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