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脑电图和脑CT、MRI的临床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脑电图 脑CT MRI
脑性瘫痪(CP)简称为脑瘫,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研究探讨脑电图和脑CT、MRI在痉挛型等各类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价值,对来我院治疗的230例脑瘫患儿的脑电图和脑CT、MRI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患者来自2003年1月—2008年5月沈阳市儿童小儿脑瘫康复中心门诊及住院患儿共计230例。其中男性183例,女性47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7岁。-6月以内38例,-1岁58例,-3岁101例,>3岁33例。3岁以内婴幼儿占85.6%。
1.2 检查方法
脑电图:采用美国ZN53—2脑电图仪,按国际10/20导系统安放16个记录电极,双例耳电极为电极。所有患儿均用口服10%水合氯醛或灌肠睡眠下描记。
脑CT:CT型号为GE Synergy Plus 型全身CT扫描机,患儿仰卧,扫描基线为听眦线,层厚10mm,层距10mm,必要时加5mm薄层扫描,对不合作患儿于扫描半小时前给予口服10%水合氯醛。
磁共振(MRI):做弥散加权象。
2 结果
2.1 脑电图表现 230例患儿中脑电图异常的有62例,其中合并痫性放电的有26例。异常脑电图主要表现:尖波、尖慢波,棘慢波、多棘慢波、慢波发放,基本电活动变慢,两侧背景电活动不对称以及高峰节律紊乱等。
2.2 脑CT、MRI 表现 脑CT、MRI检查230例,其中异常193例。CT、MRI的异常主要改变是脑室旁、脑室后角白质软化居多(PVL)后遗改变,表现为双侧侧脑室三角区周围、侧脑室体部周围和半卵圆中心等部位的白质减少,侧脑室扩大,以侧脑室体部和三角区为明显;侧脑室形态不规则,边缘凹凸不平;脑先天畸形分别为神经元移行障碍、胼胝体发育不良、Sturge-Weber综合症;脑萎缩:表现为颅内多发点状、条片状钙化影,伴大脑脑沟、脑池增宽,可伴脑室不同程度扩张;脑积水、脑软化灶、基底节异常、髓鞘化延迟等、胼胝体变薄等。
2.3 脑电图与脑CT、MRI的关系 2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脑电图与脑CT、MRI均异常的有98例,二者均正常28例;37例CT、MRI正常者中,EEG异常9例;193例CT、MRI异常者中,EEG正常90例。62例EEG异常者中,CT正常仅有12例,168例EEG正常者中,CT异常有92例。脑瘫患儿的脑CT、MRI异常率明显高于脑电图异常率。
2.4 脑瘫类型与脑CT、MRI脑电图之间的关系
偏瘫患儿脑CT、MRI异常率最高,而双瘫患儿最低。但经统计学处理:P>0.05,未见明显差异。
2.5 瘫痪类型与脑电图之间的关系
四肢瘫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最高,而偏瘫患儿最低,但经统计学处理:P>0.05,未见明显差异。
3 讨论
脑CT、MRI检查对诊断和判断脑瘫病情、预后提供了直接、可靠的影像学信息。并且安全、无创、阳性率高,可发现脑潜在病灶,直观显示脑的结构异常改变,在鉴别诊断及指导上可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并有利于预测预后,尤其是MRI是发现脑内结构病变的首选方法。
脑电图为无创伤性了解脑部损害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是反映脑功能较为敏感的指标,对预测癫痫是否发生,防止二次脑损伤有重要价值。
综上,脑CT、MRI是反映脑部形态结构变化,脑电图是反映脑活动的功能改变,两项检查结合相互补充,对脑瘫的诊断和预后判定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 考 文 献
[1]福山幸夫,张书香译.小儿实用脑电图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