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疗法对飞行人员失眠症的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赵春华,张艺军,陈英俊,潘德富,杜长伟

【关键词】  生物反馈疗法;放松训练:失眠症

  失眠目前多采用药物,但疗效往往不确定,且有副反应。2004年6月—2008年3月我们应用生物反馈疗法配合放松训练指导语,治疗飞行人员失眠症取得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39例均为男性飞行人员,年龄25~40岁,平均32岁,病程3个月以上。诊断符合以下标准[1]:(1)主诉为入睡困难,或是难以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2)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3)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1]。其主要症状为: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睡眠时间短,睡前表现烦躁、焦虑、紧张。全部病例均排除因精神紧张刺激而引起的暂时性失眠及躯体症状如疼痛、高热造成的睡眠紊乱。

  1.2  方法 

  失眠往往和焦虑有关,因此治疗前患者均进行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2]测试,SAS标准分≥50且<60为轻度焦虑,SAS标准分≥69为重度焦虑。治疗仪器用JD/PW-5型高级肌电生物反馈仪(北京博达技术研究所研制生产)。放松训练通过播放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录制的标准指导语实施。医务人员熟练掌握生物反馈治疗仪的使用方法,训练在一个安静的房间中进行,室内温度保持在18~25 ℃ ,一次最多不超过3人,15~20次为1疗程,次训练45 min。 每患者在进餐后30 min 进行训练,不饮酒、咖啡和刺激性的饮料。训练前摆脱生理的心理紧张,如饥、渴、尿、便等刺激的影响,同时松解衣领、腰带等。患者取仰卧位,电极放于患者双侧额部眉弓上方1~2 cm 处,电极之间的距离为1 cm 左右。开机后稳定4min记录肌电值为基值,每次均同时配以放松训练标准指导语。记录训练后最低肌电值,  治疗均为在患者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放松能力用肌电下降能力[3]评定,治疗效果以平均每日绝对睡眠时间评定。

  2  结果

  2.1  心理测试结果

  2.1.1  由表1可见前轻度焦虑者占76.92%(30/39),重度焦虑者占20.08 %(9/39)。治疗后SAS复测结果,可见焦虑状态有不同程度改善,改善率达69.23%(27/39)。

  2.1.2  由表1可见,歼击机患失眠症18例,最多,占46.2%。轰炸机患失眠症9例,最少,占23.1%。歼击机在治疗前,患者存在的焦虑,其中轻度焦虑占77.78%(14/18),重度焦虑占22.22%(4/18)。运输机在治疗前,轻度焦虑占83.33%(10/12),重度焦虑占16.67%(2/12)。轰炸机在治疗前,轻度焦虑占66.67%(6/9),重度焦虑占33.33%(3/9)。经治疗后歼击机的改善率为61.11%(11/18),运输机改善率为75%(9/12),轰炸机改善为77.78%(7/9)。表1  39例不同机型的失眠患者治疗前后SAS测试结果[n(略)]

  2.2  放松能力评定 

  肌电值下降最低2.97%,最高63.79%,平均肌电下降为(30.15±13.89)%。

  2.3  平均每日绝对睡眠时间改变情况 

  39例失眠症患者治疗前平均每日绝对睡眠时间为(4.02±1.05)h,治疗后为(6.84±1.32)h ,平均增加(2.82±0.85)h,治疗前后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4.31,P<0.01)。

  3  讨论

    失眠症患者常存在明显的心理因素,多数病人表面不易察觉,深入了解病情时便可发现患者在睡眠时有一个较高的唤醒水平,伴有焦虑症状。一般医生通常不仔细分辨引起失眠的原因,一律予以安眠药物治疗,实际这是不适宜的,因为严格地说安眠药主要适于急性心理应急和躯体疾病引起的暂时性失眠或者用于重症精神病的睡眠障碍。安眠药物对于心因性失眠症弊多利少,而且疗效普遍不佳。本组病例中84.61%患者服用过安眠药,但失眠症状仍不能解决,然而经过我们治疗后全组患者绝对睡眠时间普遍增加,肌电值下降,焦虑症状明显改善,说明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放松训练指导语治疗失眠症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普遍开展。

【】
    [1] 王长虹,丛 中. 临床心理治疗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13.

  [2] 郭念锋,虞积生.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97.

  [3] 张苏范. 生物反馈[M].北京:技术出版社,1987: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