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成像对动力性颈椎管狭窄项肩背软组织疼痛疗效的评价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王军,郑志新,王刚,侯京山

【摘要】  目的 探讨远红外热成像检查对动力性颈椎管狭窄项、肩、背软组织疼痛征疗效评价的意义。方法 对66例临床诊断为动力性颈椎管狭窄项、肩、背软组织疼痛征的患者进行前后的红外热成像的检查,运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前后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703,P<0.001),治疗前后颈肩部两侧温度的比较值有统计学意义(t=4.736,ν=65,P<0.001)。结论 远红外热成像检查可较好地反映颈、项、肩、背软组织疼痛血供状态与症状改善的变化,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动力性颈椎管狭窄;疼痛;疗效评价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fine the infrared thermography as an index for the clinical effect evaluation after treatment to the neck shoulder back soft tissue pain syndrome by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in the motive cervical spine stenosis.Methods  Infrared thermography was used to check 66 cases of the neck shoulder back soft tissue pain syndrome in the motive cervical spine stenosis at pretherapy and post?treatment, an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paired?samples T?test) was used.Results  Pretherapy and post?treatment were remarkably relative (r=0.703, P<0.001).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mperature comparison value between pretherapy and post?treatment (t=4.736, ν=65, P<0.001).Conclusion  The infrared thermography can reflex the change in blood supply status and the improvement in symptom relief, and give a clinical index of evaluating the treatment effects on neck shoulder back soft tissue pain.

    Key  words: infrared thermography; motive cervical spine stenosis; pain; effective evaluation

    人体的温度分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对称性,但由于解剖结构、组织代谢、血液循环及神经传导状态的不同会造成机体各部位温度有所差异。远红外热像图通过光学系统将人体辐射的远红外光波经滤波聚集、调制及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转换为数字量,经多媒体图像技术处理,应用专用分析软件对动力性颈椎管狭窄项、肩、背软组织疼痛患者治疗前、后的红外热像图及相关软件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对疗效判定能提供较为客观、可信的评价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6例患者,均为2006年7月—2008年6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的患者。其中男37例,女29例。年龄24~56岁,平均40岁。临床诊断根据颈椎失稳,动力性颈椎管狭窄项、肩、背软组织疼痛症状、体征并结合颈椎X线(动力位)、MRI或CT检查证实。排除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安装有心脏起搏器、未治愈的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使用抗免疫药剂、各类肿瘤患者、血栓形成患者及孕妇。

    1.2  方法

    1.2.1  仪器与方法  (1)仪器:冲击波骨科治疗机,型号:HK.ESWO?AJII。(2)治疗方法:以颈椎棘突、项部肌肉、颈椎横突、提肩胛肌肩胛骨附着处、肩胛骨脊柱缘、冈上肌肩胛骨附着处、斜方肌肩胛骨附着处、冈下肌肩胛骨附着处、小圆肌和大圆肌肩胛骨附着处压痛点为治疗部位, 同时避开血管、神经解剖走行,特别是心、肺等重要脏器。选择并释放高能波,开始要有小剂量诱导期,工作电压应<5 kV,放电冲击次数50次左右,待患者逐渐适应后可升高至治疗电压7~11 kV。每次治疗冲击次数600~1 000次,每部位每次15~30 min,治疗间隔3 d,3~4次为1疗程。

    1.2.2  疗效观察  观测仪器: 采用重庆伟联科技有限公司所生产ATIR M301医用红外热像仪,温度分辨率优于0.08 ℃,空间分辨率≤1.5 mrad,数据采集30桢/s,使用程序TMT(热学微观剖视系统)。观测步骤:受试者在室温为20~26 ℃,相对湿度在60%左右,空气无对流、无阳光直接照射的房间内取站位,与摄像头相距约0.5~3 m,裸露上身5~10 min,待情绪稳定、适应室温后分别进行治疗前、后(1个疗程)红外热像图检查,摄取患者颈、项、肩、背部的红外热像图并存盘。上述部位热图形态,经机软件处理,观测得出两侧的比较值,若比值≥1.5为异常热图表现。数据处理:所采集的病例用EXECL进行数据录入和管理,用SPSS13.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了样本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的热图像分析  通过对66例患者治疗前、后热图分析,可以清楚看到颈、肩、背部两侧热图不断改善,背部“力线”恢复,双侧温度的比较值缩小,同时也观测到热图的变化与临床症状的变化呈一致性。

    2.2  治疗前后的数据分析  为评价动力性颈椎管狭窄颈、项、肩、背软组织疼痛征患者治疗前、后两侧温度比较值的变化,我们采用样本配对t检验的统计方法,根据医用远红外热像图专用分析软件提供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前、后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703,P<0.001),治疗前、后两侧颈、肩、背部的比较值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4.736.ν=65,P<0.001)。见表1。表1  治疗前后变量的比较

    3  讨论

    作为一个天然红外热源体,当人体出现病变或某些生活状态发生变化时,全身或局部的能量重新分布,人体向外辐射的红外波也发生变化,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精确测定人体红外辐射,就可以了解人体生理病理的情况[2]。本研究就是根据红外热成像的以上原理,通过观测远红外热像图比较值的变化判定动力性颈椎管狭窄颈、项、肩、背软组织疼痛征的疗效。

    温度是反应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3],当人体患病或某些生理状况发生变化时,全身或局部发散的远红外辐射热能将受到破坏或影响,在临床上表现为组织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可反映疾病的价值[4],但体温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部位、不同时间、不同生理状态时皮肤温度也有变化。因此,在进行疗效评价时也应注意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在评价动力性颈椎管狭窄颈、项、肩、背软组织疼痛征患者的疗效是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生理状态等情况下进行的,为了减少以上因素对于数据资料的影响,采用前、后颈肩背部两侧的温度比较值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统计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通过对66例动力性颈椎管狭窄颈、项、肩、背软组织疼痛征患者治疗前后远红外热像图及治疗前、后温度的比较值的统计分析发现,治疗前远红外热像图显示患者颈、肩、背部异常热区,背部“力线”消失,机软件分析两侧温度的比较值>1.5,治疗后远红外热像图显示颈、肩、背部热区减少,背部“力线”恢复,两侧温度的比较值明显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与关节及软组织疼痛性疾病,可能是一种综合作用的结果,利用冲击波在液电能量转换及传递过程中造成不同密度组织之间产生能量梯度差和扭拉力、松解关节软组织的粘连、伸展挛缩,促进冲击部位组织的微循环加速、增加组织摄氧[5],并对痛觉神经感受器过度刺激,使后续向心冲动无法传递,从而缓解痛性痉挛,最终达到治疗目的。体外冲击波对于动力性颈、项、肩、背软组织压痛点的治疗作用,通过治疗前、后病变部位的远红外热像图的变化及两侧温度比较值的区别,可以简便易行的评价动力性颈椎管狭窄颈、项、肩、背软组织疼痛征的疗效。以往对治疗前、后疗效的评定主要是以主观自主评测(VAS),自觉症状改善的程度和一般影像学检查,因此作为评判疗效的指标[6]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通过远红外热像图提供客观和数量化的信息,采用结果比较值的观测法对治疗动力性颈、项、肩、背软组织压痛点体外冲击波治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远红外热成像检查可敏感地反映颈、项、肩、背软组织疼痛血供状态与症状改善的变化,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有关体外冲击波对组织结构的生理作用、不同剂量对组织的影响及治疗部位的定义等还需探索和进一步研究[7~9]。

【】
  [1] 卢桂森.关于红外医学热图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激光与红外,2002,32:259-260.

[2] 杨子彬.医用热像图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3,22(3):18.

[3] 王 清.红外技术的医学应用与展望[J].医疗保健器具:医疗器械版,2003,(9):29.

[4] 姚文芳,薛毅珑,罗 芸,等.远红外热像图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价的意义[J].激光医学杂志,2007,16(2):101.

[5] 王五洲.冲击波促进骨肌系统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18):1419.

[6] 李自立,赵 钒,高安危,等.用远红外热像图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探讨[J].中国骨伤,2001,l4(9):540.

[7] 黄国志.体外冲击波治疗骨关节疼痛性疾病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6):474-476.

[8] 王 琳,胡 杨,秦 岭,等.骨腱结合部损伤及其体外冲击波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员医学杂志,2006,25(4):459-462.

[9] 朱 兵,胥少汀.冲击波在骨与软组织疾病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498-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