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贝沙坦和小剂量阿替洛尔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88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罗荣高,杨兴仁,李东升,石晓芳,罗秀婷

【关键词】  厄贝沙坦;阿替洛尔;联合;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迄今仍是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为探讨控制高血压的方法,2006年3月—2007年10月,我们用厄贝沙坦和小剂量阿替洛尔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8例为2006年3月—2007年10月在我门诊就诊的轻、中度(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所有病人14 d 内未用任何降压药,收缩压140~179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90~109 mmHg。88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4例。A组男28例,女16例,平均年龄62岁;B组男26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岁。两组年龄、性别、血压等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口服厄贝沙坦(75 mg/片, 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50 mg, 1次/d, 阿替洛尔12.5mg, 2次/d;B组口服厄贝沙坦150 mg,1次/d。如服药1周未达目标血压,厄贝沙坦增至300 mg,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服药4周,开始1周测血压2次/d,以后测血压3~5次/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2]  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 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 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19 mmHg,或虽下降但<10 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水平者。

    2  结果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由表1可见A组总有效率为90.9%明显高于B组的61.4%(P<0.05)。治疗过程中A组出现心动过缓1例;B组出现头晕、心悸3例,心绞痛2例。

    3  讨论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高血压的发生、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厄贝沙坦是继氯沙坦、缬沙坦之后又一种应用于临床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高血压药物,越来越广泛被应用于临床[3]。厄贝沙坦为血管紧张素(Ang)Ⅱ受体AT1亚型抑制剂。AngⅡ受体有两种亚型;AT1和AT2。AT1受体对心血管功能的稳定有调节作用。AT2受体与心血管稳定性调节无关。厄贝沙坦可选择性的阻断AT1受体抑制AngⅡ的收缩血管和促醛固酮分泌效应,降低血压;厄贝沙坦还可以逆转肥大的心肌细胞[4]。其药代动力学呈线性剂量依赖性,血浆半衰期为11~15 h,口服1次/d即可维持24 h 以上的降压作用[5]。阿替洛尔为长效、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可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减轻由运动所致的血压增高。同时,通过减低心率(8%~34%)和心率血压乘积(9%~40%),减少心绞痛发作严重程度和频率,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指数[4]。二者在降压机制和临床疗效上均有协同作用,小剂量阿替洛尔可以减少厄贝沙坦的用量又能明显提高疗效,治疗组用150 mg 厄贝沙坦可达到较理想降压效果,而对照组厄贝沙坦用到300 mg 疗效仍不如治疗组。厄贝沙坦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昏、眩晕、心悸等。由于治疗组厄贝沙坦用量小,仅1例病人出现心动过缓,而对照组有3例头晕,心悸。对照组有2例心绞痛而治疗组未出现1例,因为阿替洛尔可以减低心率减少心肌耗血耗氧量,减少心绞痛发作。通过比较笔者认为厄贝沙坦和小剂量阿替洛尔合用特别适用于高血压伴冠心病和(或)心率偏快的心悸患者,在治疗中若心率低于50次/min 或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可将阿替洛尔改为小剂量利尿剂。

【】
  [1] 陆再英,钟南山.内[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1.

[2] 刘国仗,胡大一,陶 萍,等.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1):5-11.

[3] 蔡思宇,张雪华,胡 晓,等.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J].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21(5):277.

[4] 刘皋林,金 进.新编治疗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46,508.

[5] 宋玉娥,陆再英,谢维娅,等.国产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18(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