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与ALT相关性分析
【摘要】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乙肝病毒核心抗体IgM(HBc-IgM)及其他血清病毒标志物(HBsAb、 HBcAb、 HBeAg、 HBeAb)不同阳性结果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检测1056例HBsAg阳性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和ALT,依据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情况的不同分为A、B、C、D共4组。各组ALT>40 U/L的例数及其百分率。结果:ALT异常增高的例数及其百分率分别为A组174例(76.7%),B组105例(55.3%),C组22例(21.4%),D组123例(23.2%),A、B组分别与C、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同时检测抗HBc-IgM及各项血清学病毒标志物对了解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和指导具有较大的价值。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核心抗体IgM;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in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positive patients’ serum with different positive groups of 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 IgM (HBc-IgM) and other hepatitis B serological markers (HBsAb, HBcAb, HBeAg, HBeAb). Methods: Serum markers of virus and ALT from 1056 HBsAg positive patients were detected by using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SIA) and enzyme rate method. The 1056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positive situation of HBV serum markers , and then in each group the number and the percentage of ALT>40 U/L were counted. Results: The number and the percentage were as follows: 174 cases(76.7%) in group A, 105 cases(55.3%) in group B, 22 cases(21.4%) in group C and 123 cases (23.2%) in group 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ALT abnormal increase rate between A, B groups and C, D groups separately (P<0.05),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C and D(P>0.05). Conclusions: The ALT increase rate of HBc-IgM positive serum from HBsAg positive patients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HBc-IgM negative serum.
[Key words] Hepatitis B virus;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IgM;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全世界约有4亿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 其中约2%~5%为慢性感染[1],我国HBV携带者超过1亿。目前临床上用于乙型肝炎诊断的血清免疫学检测项目主要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核心抗体(HBcAb)、 e抗原(HBeAg)、e抗体(HBeAb)(即通常俗称的“二对半”)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IgM(HBc-IgM)、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等,其中HBc-IgM是诊断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的重要血清学标志;“二对半”各项指标与HBV复制及疾病不同阶段有关;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肝炎急性期升高明显,是判断肝脏损害程度的主要指标。我们对2000年2月~2008年6月我院收治的HBsAg阳性患者依据其HBc-IgM和“二对半”指标阳性不同情况进行分组,并对其ALT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以探讨HBc-IgM、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HBsAg阳性者1056例中男615例,女441例,年龄5~85岁,平均52岁。依据乙肝病毒标志物及HBc-IgM阳性情况分为4组:A组227例,为HBc-IgM、HBeAg、HBcAb阳性;B组190例,为HBc-IgM、HBeAb、HBcAb阳性;C组103例,为HBc-IgM阴性、HBeAg、HBcAb阳性;D组530例,为HBc-IgM阴性、 HBeAb、HBcAb阳性。
1.2 方法
1.2.1 HBV抗原、抗体检测 采用ELISA法,利用G5031型酶标仪检测。结果以阴性或阳性报告,HBc-IgM阳性结果均为2次检测结果。乙肝病毒标志物诊断试剂盒由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2.2 ALT检测 采用酶速率法,利用全自动生化仪(Selectra-E,荷兰威图)检测,以ALT>40 U/L为异常升高,结果以U/L为单位报告,不同组的ALT则用异常增高率表示。转氨酶检测试剂由中生北控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两个样本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A组227例ALT>40 U/L有174例(76.7%),B组190例中105例(55.3%),C组103例中22例(21.4%),D组530例中有123例(23.2%),各组血清ALT异常增高者ATL值的分布比较见图1,其中A组、B组分别与C、D组比较,ALT异常增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LT增高值分布情况:各组中多数患者ALT值分布在40~200 U/L之间,占66%~78%, 200~500 U/L的患者占11%~17%,500~1000 U/L的患者占4%~13%,>1000 U/L者少,仅占4%~6%。
3 讨 论
临床上检测HBV DNA是提示病毒复制的金标准[2,3]。但检测HBV DNA的实验设备及实验要求较高,一般实验室无法检测。而ALT在肝炎急性期明显升高,提示肝脏的受损程度,通常与抗HBc-IgM和HBV“二对半”一起检测,这已经成为农村小型临床诊治乙肝患者的重要依据。
本研究中根据乙肝病毒标志物及HBc-IgM阳性情况对观察对象进行分组,发现各组ALT的分布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分布于40~200 U/L。但HBc-IgM阳性患者(A组和B组)的ALT异常升高率明显高于HBc-IgM阴性患者(C组和D组)。而HBc-IgM阴性患者中,尽管其他血清病毒标志物阳性结果不同,但二组间(C组和D组)ALT异常升高率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由此说明HBc-IgM对乙型肝炎急性期和复发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HBcAg作为存在于肝细胞核内的一种靶抗原,当肝细胞被破坏时才得以释放,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M,肝炎急性期时肝细胞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破坏,HBc-IgM作为机体感染HBV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特异抗体[4],在肝炎的急性期呈现高滴度,在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检出率及滴度亦较高。但是,随着病情的控制与好转,HBc-IgM滴度降低乃至消失,部分HBc-IgM 8个月后可逐渐转阴。然而HBsAg和其他HBV血清标志物在血清中可持续较长时间。由此可见同时检测抗HBc-IgM和HBsAg对肝细胞损害情况的判断有较大价值。此外在本研究中还发现HBc-IgM阳性患者中,HBeAg阳性的A 组患者ALT异常增高率也相对高于B 组(HBeAb阳性)。HBeAg主要由HBcAg被蛋白酶水解而释放,其阳性表明患者体内存在HBV活动性复制,活动性愈大,受感染时肝细胞溶解愈严重,肝实质损害愈显著[5],与赵荣平等[6]报道结果相似。然而由于条件和病例的限制,本研究未进一步研究HBsAg阴性者体内肝功能受损状况以及研究HBc-IgM、血清病毒标志物与HBV DNA的关系。但已有相关研究表明,HBsAg阴性而HBc-IgM阳性者可能是处于乙型肝炎的窗口期,此时HBsAg在血清中的滴度较低无法检出,血清ALT升高亦不明显,但仍可检出HBV DNA和HBc-IgM,患者体内的HBV仍在复制,提示存在感染和传播的危险性[4]。因此,在临床上同时检测抗HBc-IgM及各项血清学病毒标志物对了解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和指导具有较大的价值。
【参考】
[1] Gish RG.Current treatm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al infection[J]. Clin Liver Dis, 2005, 9(4):541-565.
[2] 徐爱东.慢性乙型肝炎84 例血清HBV-DNA水平对重组A-干扰素疗效的影响[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 24(4):466-466.
[3] 黄增相, 陈 张.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与血清病毒标志物的关系[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 12(1):43.
[4] 李金明.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测定及结果解释的若干问题[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9(5):385-389.
[5] 沈云松.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不同模式与血清前白蛋白含量的关系[J].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5, 26(6):381-382.
[6] 赵荣平,茅骏翔,邬叶红,等.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不同阳性类型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分析[J]. 检验医学, 2006, 21(2):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