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小儿肠套叠218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秦晓斌, 徐汉芬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肠套叠整复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18例小儿肠套叠整复治疗成功率进行分析,并对其与病程、套叠部位及全身症状出现与否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218例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成功194例(89.0%),其中病程≤24 h、24~48 h、48~72 h的整复成功率分别为95.1%(135/142)、86.3%(44/51)、60.0%(15/25),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套叠部位在脾曲以上及脾曲以下者分别为94.4%(184/194)、41.7%(10/24),两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无全身症状、单个全身症状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全身症状者分别为97.6%(80/82)、90.6%(87/96)、67.5%(27/40),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程短,套叠部位在脾曲以上且无全身症状的肠套叠患儿更易整复。

【关键词】  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小儿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外科急腹症,目前病因尚未明了[1]。如不及时治疗将引起肠坏死、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小儿生命。空气灌肠整复肠套叠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创伤小、费用少、成功率高等优点,是目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本组对2004年6月~2008年11月我院收治的218例小儿肠套叠应用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得疗效进行分析,旨在提高该法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18例中男127例,女91例,男∶女为1∶0.72;年龄3个月~6岁,平均11个月,其中<1岁153例(70.2%),1~2岁46例(21.1%),>2岁19例(8.7%);临床表现主要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腹部包块。

    1.2   治疗方法   采用日本岛津数字胃肠机先对小儿常规胸腹透视排除膈下游离气体后,给予患儿注射镇静剂及解痉剂药物,等患儿较安静后,取左侧卧位,经肛门插入Foley管,气囊内注入20~25 ml气体堵住肛门。先给予诊断气压约7 kPa明确肠套部位,并排除复位禁忌证后,可逐渐加大压力至12~13 kPa,当气体受阻不能前进时,采用间歇注气法,即压力达到13 kPa后,停留约3~5 min,然后排气,排气后辅予手法按摩,约3~5 min后再注气,如此反复2~5次,可见回盲部块影逐渐缩小至突然消失,大量气体进入小肠,说明整复成功。整复成功标准:腹部包块消失,套头消失,小肠气体增多,留院观察2~3天,血便停止,未见任何症状。如有复发可重复灌肠整复治疗。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 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结果   218例中复位成功194例(89.0%)。其中压力从7~13 kPa缓慢上升中复位113例(51.8%),在压力达到13 kPa后仍未复位而采用间歇性注气及辅助手法按摩,可增加复位81例(37.2%),24例(11.0%)肠套叠整复失败,均改用手术治疗;病程≤24 h、24~48 h、48~72 h的整复成功率分别为95.1%(135/142)、86.3%(44/51)、60.0%(1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套叠部位在脾曲以上及脾曲以下者分别为94.4%(184/194)、41.7%(10/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全身症状,有单个全身症状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全身症状者分别为97.6%(80/82)、90.6%(87/96)、67.5%(27/40),三者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2   讨      论

    无器质性病变肠套叠可能与饮食改变、气候变化、回盲部解剖因素、病毒感染、遗传因素有关,尽早与患儿预后有密切关系,空气灌肠整复为首选方法。空气灌肠前应全面掌握复位适应证及复位前准备条件,应详细了解病史及发病病程,病程72 h应禁忌使用,体温超过38 ℃、白细胞超过12×109/L应慎用[2]。而病程<48 h、无发热、无明显腹膜炎体征、无严重脱水患儿进行整复是比较安全的,整复过程中密切注意患儿全身状况。

    小儿肠套叠由于患儿反复哭闹及肠管痉挛,空气灌肠时较难配合,透视下观察套叠部位及气体前进情况困难,我院在灌肠前应用镇静剂及解痉剂2种药物减少了患儿的躁动,且减轻了肠管水肿和肠张力,改善局部缺血情况,取得较好效果,提高了整复成功率。

    在整复过程中,空气整复仪显示压力不能上升至设定压力值,考虑Foley管口粪便堵塞,应将导管拔出清洗后重新插管。如套叠部肿块未能前行,压力可逐渐升高,但部分患儿由于病程较长,全身情况较差,肠管壁水肿、缺血较重,如强加压力会造成肠穿孔、窒息、腹腔感染等其他并发症[3],因而适当的压力选择至关重要,笔者认为<1岁压力尽量≤10 kPa,1~2岁压力≤12 kPa,最大压力≤13 kPa,本组218例中均未出现肠穿孔。当复位成功后,可见气体进入小肠,小肠气体较少时,可适当多注入一些气体,保持结肠一定压力予避免肠套远端回缩再次复套。

    整复过程中套叠部位如位于升结肠或回盲部停滞不前,且加大压力至12~13 kPa后仍未能复位成功,可采用间歇性注气、排气及辅助手法按摩,注气后保持压力3~5 min再进行排气,待肠管在透视下扩张不明显,肠管张力较小时可在腹部团块处沿套叠能退缩的方向轻揉按摩。手法按摩应避免在注气加压时施用,因肠管在注气时已受到气压冲击,肠管张力较大,此时人为在腹部上方给予按摩加压,有可能造成肠管损伤。按摩3~5 min后再注气,如此反复几次可复位成功。采用间歇注气法并加手法按摩后反复几次未能成功整复时,应及时外科手术治疗,不再强行复位,避免出现并发症[5]。董德柱等[4]采用间歇注气法过程中不将气体排气而保持压力间歇后再重新注气,同样可提高整复成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病程尚短(≤48 h)套叠部位较近(脾曲近段),全身状况较好的肠套叠患儿应首选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方法。

【】
  [1] 陈炽贤.实用放射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29-530.

[2] 吴恩惠, 主编. 医学影像诊断学[M]. 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6-637.

[3] 王 萍. 小儿急性肠套叠误诊1例[J]. 河北医药,2007, 23(9):716-716.

[4] 董德柱, 孙洪勋, 李玉报. 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附288例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1,11(4):251-253.

[5] 陈秀萍.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失败的影像学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2005,6(8):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