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检验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北光 田纳 时间:2010-07-13
       一  疾病概述
        缺铁性贫血是指由于体内贮存的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时发生的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贫血,育龄妇女和婴幼儿发病较多。
        二  检验项目
        (一)主要项目
        1.血常规
        临床意义
        (1)是缺铁性贫血筛选、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指标,红细胞的典型改变为大小不一,体积小者多见,中心淡染区扩大,甚至成为环形红细胞,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n、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0%。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增加,平均达16.3%。
        (3)网织红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减低,但亦有轻度增高2%~3%。
        (4)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
        (5)铁剂有效后各项指标可逐步恢复,网织红细胞在5~10天后达高峰,Hb一般在8周后恢复正常。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动态观察。
        2.骨髓检查
        临床意义
        (1)用于缺铁性贫血的确诊。
        (2)骨髓涂片见红细胞系增生活跃,以中幼红细胞增多为主,但骨髓增生程度与贫血程度缺乏明显的平行关系。各阶段幼红细胞多数体积较小,胞浆量少,染色偏蓝,核小而致密。
        (3)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数量和形态一般正常。
        (4)骨髓铁染色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一项可靠指标,骨髓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可作为诊断缺铁的“金标准”,缺铁性贫血时细胞外铁缺乏,严重时可完全消失,与血清铁蛋白呈明显正相关,细胞外铁阳性可排除缺铁性贫血的诊断。细胞内铁多数消失或仅少数幼红细胞有很少的铁粒,其诊断价值不如细胞外铁,但较血清铁准确和可靠。
        3.血清铁蛋白(SF)
        临床意义
        SF是反映机体贮存铁含量的有效指标,而且储铁下降是SF降低的惟一原因,可以检出最早期的缺铁,诊断符合率高,可达95%以上。当缺铁性贫血时SF一般小于14μg/L。铁剂治疗有效者SF在治疗后4周开始升高。
        影响因素
        发热、炎症、肝功能异常、恶性肿瘤、溶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均可使SF升高,所以临床上应注意这些因素与缺铁性贫血并发存在时SF可不降低。
        (二)相关项目
        1.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临床意义
        FEP是构成血红素的主要成分。缺铁时,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成血红素,大量堆积在红细胞内,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可作为缺铁性贫血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影响因素
        铅中毒、铁粒幼细胞贫血时,FEP亦可增加。巨幼细胞贫血及红白血病游离原卟啉较少。
        2.血清铁(SI)
        临床意义
        (1)SI是血循环中与血浆转铁蛋白相结合的铁,是各种不同来源的铁在单位血浆中运送的总和,代表铁进入和离开循环之间的平衡。各种原因引起的缺铁性贫血患者,SI含量均明显降低,可用于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与非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时SI一般小于10.7μmol/L。
        (2)SI降低还可见于感染、风湿病、肿瘤、尿毒症等,应注意鉴别。
        (3)铁在血浆中周转很快,一般早晨比下午高,个体差异大,易受测定过程中铁污染的影响,因此结果不稳定,在判断结果时,应结合临床考虑。
        3.总铁结合力(TIBC)与转铁蛋白饱和度(TS)
        临床意义
        (1)铁储备减少时,总铁结合力增加,因此可反映贮铁耗竭情况,但不如血清铁蛋白敏感。缺铁性贫血患者总铁结合力均增高(大于64.4μmol/L)。
        (2)转铁蛋白饱和度(TS)即SI与TIBC的比值,正常为20%~50%,缺铁性贫血时小于15%。
        影响因素
        急性肝炎及红细胞增多症时,总铁结合力可增高,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感染、肾病综合征和恶性肿瘤时可降低,在诊断时应结合临床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