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67例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丽芬,杨军欣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为了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提高产科助产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6年12月67例新生儿窒息病例。结果 发现新生儿窒息与羊水污染、不合理使用缩宫素、早产、过期妊娠显著相关,与母婴缺氧因素密切相关。结论 提高孕妇自我监护意识,加强围产期保健和宣教,在产程进展过程中进行严密的胎心监护(尤其是使用缩宫素调整宫缩者或有羊水污染者),对新生儿窒息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充分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是提高助产质量及降低新生儿窒息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预防


    新生儿窒息(产科)为胎儿娩出后1 min,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呼吸的缺氧状态,是围产儿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预防远期后遗症。为了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提高助产质量,我院产科对2000年1月~2006年12月出生并发生新生儿窒息的67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窒息原因,提出预防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0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活产新生儿2940例(足月儿2795例,早产儿129例,过期产儿16例),其中发生新生儿窒息67例,均符合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1]。发生新生儿窒息者产妇孕龄≤37周13例,37~42周50例,≥42周4例;新生儿窒息性别状况:男35例,女32例。

    2  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表现

    (1)胎儿娩出后面部与全身皮肤青紫色或皮肤苍白,口唇暗紫。(2)呼吸浅表,不规律或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微弱呼吸。(3)心跳规则,心率80~120次/min或心跳不规则,心率<80次/min,且弱。(4)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肌肉张力好或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肌肉张力松弛。(5)喉反射存在或消失。

    3  新生儿窒息原因分析

    3.1  羊水污染  本组发生新生儿窒息67例,其中羊水污染41例(61.2%),Ⅰ~Ⅱ度羊水污染10例(14.9%),Ⅲ度羊水污染31例(46.3%)。提示:新生儿窒息与羊水污染及污染程度有关。

    3.2  缩宫素使用指征掌握不严格  67例中有16例无缩宫素使用指征者,使用缩宫素后14例(87.5%)发生胎心音改变;27例有缩宫素使用指征者,使用缩宫素后12例(44.4%)发生胎心音改变;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缩宫素使用指征掌握不严格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主要原因之一。

    3.3  新生儿窒息与孕龄的关系  67例新生儿窒息中早产19例,窒息发生率为14.7%(19/129);过期妊娠2例,窒息发生率为12.5%(2/16);足月妊娠46例,窒息发生率为1.6%(46/2795)。提示:过期产儿和早产儿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足月妊娠新生儿。

    3.4  新生儿窒息与母婴缺氧因素的关系  67例中51例有明显缺氧因素,新生儿窒息发生率76.1%,其中脐带因素(脐绕颈14例,脐带脱垂2例,脐带过细1例,脐带过长1例,脐带过短2例,脐带打结1例)21例(33.3%);胎盘老化5例(7.5%);过期妊娠2例(3.0%);胎盘早剥2例(3.0%);早产19例(28.4%);胎膜早破11例(16.4%);羊水过少8例(11.9%);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有13例,无明显缺氧因素16例,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23.9%。提示:有明显缺氧因素者窒息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缺氧因素者。

    4   掌握新生儿窒息诊断依据及原则

    4.1  新生儿窒息诊断依据  (1)新生儿面部与全身皮肤青紫;(2)呼吸浅表或不规律;(3)心跳规则,强而有力,心率80~120次/min;(4)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肌肉张力好;(5)喉反射存在。具备以上表现为轻度窒息,Apgar评分4~7分;(6)皮肤苍白,口唇暗紫;(7)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微弱呼吸;(8)心跳不规则,心率<80次/min,且较弱;(9)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肌肉张力松弛;(10)喉反射消失。具备7~10项为重度窒息,Apgar评分0~3分。

    4.2  新生儿窒息治疗原则  (1)分娩前应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2)急救必须及时,动作迅速,准确,轻巧;(3)必须有麻醉师、儿科专家、有经验的医生在场;(4)避免发生新生儿损伤。

    5  预防措施

    5.1  加强产前、产时的胎心监护  羊水污染是由于胎儿宫内缺氧反射性引起肠蠕动增强和肛门括约肌松弛,使胎粪排入羊水中,是胎儿宫内缺氧征象[2]。本组资料表明新生儿窒息与羊水污染及污染程度有关。可使用羊膜镜直接观察羊水形状:(1)如发现羊水浑浊,根据浑浊程度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浑浊程度轻,可试产,需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加强产前、产时的胎心监护,产程中如出现胎儿宫内窘迫,可根据病因及时,适时剖宫分娩终止妊娠。(2)如羊水浑浊程度较重,不宜试产,应及时剖宫分娩终止妊娠。同时,充分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3)如羊水清亮,在分娩时也要加强观察监护,产程进展过程中如发现羊水污染,立即嘱产妇采取左侧卧位,吸氧,密切监测胎心音变化,若宫缩应激试验(CST)结果阴性,头皮血pH值正常,暂不过早干预;若CST结果阳性或无应激试验(NST)呈无反应型,而缩宫素激惹试验(OCT)阳性,头皮血pH值<7.20,提示胎儿宫内窘迫失代偿,应立即结束分娩[2]。不论出生时Apgar评分高低,都应仔细清理呼吸道。对羊水胎粪Ⅲ度污染的新生儿,常规1%碳酸氢钠洗胃,防止因呕吐物吸入而致胎粪吸入综合征。

    5.2  合理使用缩宫素  (1)缩宫素是产科常用调整产程进展的药物之一,临床上使用十分普遍。由于缩宫素的不合理使用是导致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使用缩宫素时,首先要了解宫颈的成熟度及胎头衔接情况,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缩宫素静滴时,应有专人密切观察产妇的血压、脉搏、宫缩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以及胎心音等,并使用胎心监护仪及宫缩强度监护仪,做好记录。每15 min记录一次,并随时做必要的调整。如出现子宫强直性收缩、血压上升、胎心音不规则或出现重度变异减速及晚期减速等,应立即停药;在引产或加强宫缩时如静脉滴速0.06~0.08 u/min时仍不能产生有效宫缩,应改用其他方法,同时要注意产妇的一般情况。(2)缩宫素使用的适应证:用于过期妊娠、胎膜早破、妊高征、妊娠合并内科疾患,须提前终止妊娠以及产时低张力性宫缩乏力者。(3)缩宫素使用的禁忌证:明显头盆不称;胎儿异常:如巨大儿、胎位不正,如横位;多产3次妊娠以上的经产妇;子宫过度膨胀(张力过大),如双胎,羊水过多等;高龄初产妇;产道异常;前置胎盘;有剖宫产史及做过肌瘤剔除术者。(4)缩宫素使用方法及剂量:静脉滴注,常用滴注浓度为缩宫素2.5 u加于5%葡萄糖液500 ml内,开始可以8~12滴/min静滴,观察宫缩10~15 min后酌情调至40~60滴/min,一般不超过60滴/min。如仍无效,可增加缩宫素浓度至5 u/500 ml,重新调整滴数。足月或近足月妊娠时,用缩宫素引产激起的阵缩,以能每2~5 min收缩一次,持续30~60 s,而不超过60 s为好,以防引起胎儿宫内窘迫。中期妊娠用缩宫素辅助引产时,因子宫此时对缩宫素敏感度较差。故可将浓度提高到10~20 u,但亦必须仔细观察,以防发生意外。

    5.3  预防早产和过期产  本组资料表明:早产和过期妊娠者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妊娠者。因此,应加强孕期保健,切实加强高危妊娠管理,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保持孕妇身心健康。若已出现早产先兆或由于某种因素必须提前终止妊娠时,应在分娩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加50%葡萄糖注射液40 ml,促进胎肺成熟。产程中给予氧气吸入,分娩时做会阴切开以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做好新生儿抢救准备,早产儿娩出后注意保暖。同样,过期妊娠由于胎盘的病理改变,使胎儿-胎盘血氧供应受阻,致使胎儿宫内窘迫。因此,应定期产前检查,加强过期妊娠的产前监护,适时结束分娩。

    5.4   定期产前检查,防治母婴缺血缺氧疾病  胎儿是通过脐带、胎盘与母体相连,进行营养和代谢物质交换,脐带血流障碍使胎儿发生急性缺氧[3]。本组资料表明,脐带因素是引起新生儿窒息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孕妇并发症和合并症使胎儿发育障碍,胎儿储备功能不全,临产后任何微弱刺激都可加重胎儿缺氧,引起新生儿窒息。因此,加强孕期监护,定期产前检查是必要的,尤其是孕晚期十分重要。它可随时发现母亲、胎儿的异常情况,如妊高征、糖尿病、妊娠合并心脏病等,了解胎儿发育情况,胎盘部位及胎盘功能、羊水量等,从而能够在产前进行积极的治疗或处理,或在产程中能做到有计划的预防,防止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或及时进行治疗。分娩前6 h不要使用对呼吸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如吗啡。临产前后常规使用电子胎心监护仪监测胎心,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及早处理,避免或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分娩过程中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分娩指导,切莫因产痛而拒绝医生的正确指导,而影响顺利分娩,使婴儿受到身体和智力的影响。

    5.5  提高产妇身心适应能力  帮助产妇熟悉环境,保持病房整齐、清洁、安静、安全,为产妇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产妇心情舒畅;以和蔼态度关心产妇,获得产妇的信任,使其多了解有关分娩的知识,消除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正确对待分娩。实施围产期一体化整体护理,有助于消除产妇的紧张情绪,使产妇感到有安全感,增强分娩信心,可预防精神紧张所致宫缩乏力。

 

【】
  1 乐杰.妇产,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5.

2 刘维超,顾美礼.羊水粪染的危害及其监测.实用妇产科杂志,1995,11(6):7.

3 张志诚.临床产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