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惊厥86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 癫痫;正常新生儿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急症,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反复惊厥可引起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我院于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86例发生惊厥新生儿,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年内我院新生儿病区共有86例发生惊厥患儿,其中男58例,女28例。惊厥发生的日龄≤3天68例,4~7天13例,8~28天5例。胎龄<37周10例,37~41周70例,≥42周6例。出生体重<2 500 g 13例,2 500~4 000 g 62例,>4 000 g 11例。
1.2 结果
1.2.1 惊厥病因 根据患儿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患儿发生惊厥的主要诊断及惊厥发生日龄结果见表1。
1.2.2 惊厥发作类型 根据新生儿惊厥分类法,轻表1 新生儿惊厥病因及惊厥发生日龄微型41例(47.7%),多灶性阵挛17例(19.8%),局灶性阵挛20例(23.3%),强直性8例(9.3%),未见有全身性肌阵挛发作。
1.2.3 辅助检查 CT示低密度改变52例,其中10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脊液检查异常,血生化提示低血钙9例,低血糖1例,高胆红素血症1例。
1.2.4 与转归 入院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同时给予止惊治疗。止惊选用苯巴比妥静脉注射,负荷量为20 mg/kg,一般分2次达饱和量,12 h后开始给予维持量,为5 mg/kg,必要时用安定或水合氯醛灌肠。本组患儿中71例(82.6%)治愈出院,15例(17.4%)死亡或放弃治疗,均为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及核黄疸。
2 讨论
新生儿惊厥是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可以是良性的,也可是病情凶险的一种表现。惊厥对新生儿期后脑的发育有影响,可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一旦发现惊厥,必须紧急寻找病因,并立即给予处理。
从发病日龄来看,本组患儿中于生后3天内出现惊厥者最多,为68例,占79%,明显高于其他日龄的新生儿,主要是由围产因素导致的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其次发病日龄为4~7天,13例,占15.1%,主要为低血钙;1周以后最少,5例占5.8%,多为感染性疾病。由此可见,生后1周内惊厥发生率远高于生后1周后,这与早期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通过病因与日龄关系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判断病因,利于早期诊断及。
从病因来看,主要病因是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患儿多存在产前或产时缺氧病史,因此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加强产前检查、胎儿监护,提高产科水平,避免产伤,及时处理胎儿宫内窘迫,防止产时窒息,降低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的发病率是减少新生儿惊厥发生的关键。此外,还应注意低血钙、低血糖、化脓性脑膜炎、核黄疸等疾病,应注意生后指导家长合理喂养,做好皮肤、脐部等处护理,发现感染倾向时及时给予正确处理,及时发现黄疸,给予相应措施。
新生儿惊厥类型来看,轻微型发作最多,占41例(47.7%),临床表现为眼球水平位或垂直位偏斜,眼睑反复抽动,眨眼动作,吸吮、咀嚼或其他嘴的动作,四肢做游泳或踏车样动作,某一肢体震颤或固定在某一姿势,以及呼吸暂停。这些动作易被忽视,有时难与足月儿正常活动区别,应仔细观察。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不同病因所致惊厥,其预后也不同,因此,一旦发生惊厥应立即寻找病因,积极控制惊厥同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以降低死亡率,尽可能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苯巴比妥钠作为新生儿抗惊厥治疗的首选药物,疗效显著,起效快,并有脑神经保护作用,可降低脑代谢率,减轻细胞内外水肿,降低颅内压,清除氧自由基,对足月儿和早产儿均安全有效。
总之,了解新生儿惊厥的常见病因及特点,有助于我们有目的地监测病情变化,及早做出诊断,给予相应措施,有效控制惊厥,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