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16例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玉杰,王玉芳,李岩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观察白虎加桂枝汤加减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7?01~2009?07本院收治的11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56例,分组时临床表现相同,具有可比性。两组在相同的抗病毒等治疗措施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中药汤剂口服或灌肠,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咽峡炎缓解,淋巴结和肝脾缩小,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正常,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恢复正常、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均P<0.05)。观察组效果明显(均P<0.05),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汤剂对小儿IM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西医结合疗法; 白虎加桂枝汤;传染病;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小儿期常见。主要由EB病毒引起[1]。2007年以来本院收治116例IM患儿,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减,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07?01?01~2009?07?20入住本科的IM患儿116例,采用序贯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56例。年龄从7月龄至14岁患儿,其中1~6岁84例,占72.41%。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表现方面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小儿IM的诊断标准[1]:(1)发热、咽炎或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肿大(1 cm以上)、肝肿大(4岁以下:2 cm以上;4岁以上:可触及)、脾脏肿大(可触及);(2)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占50%以上或淋巴细胞总数高于5.0×109/L、异型淋巴细胞占细胞总数≥10%;(3)血清嗜异凝集反应阳性;(4)EB病毒抗体IgM阳性;第一项中至少3个指标以上阳性,再具备其他3项中任何两项。随机分为两组,以IM按双盲法进行治疗。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阿昔洛韦10 mg/(kg·d)静滴、卧床休息、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减:石膏30 g,知母、甘草(炙)各6 g,桂枝、山药各10 g。每付两煎,每煎200 mL,每次3 mL/kg,每日4次,口服或保留灌肠。热盛者加栀子6 g,黄苓10 g,白茅根20 g。肝功能损害严重者加茵陈20 g,内金、焦三仙各10 g,腹胀者加木香10 g,砂仁8 g。汗多、精神差者加黄芪15 g。体温正常3 d停药。

  1.4  观察指标 

  全部病例治疗前后查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肝功能、心肌酶谱、肾功能和腹部B超。以上观察指标无特殊情况每3 d复查1次,每天记录体温、咽部症状及体征,肝脾及淋巴结大小。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0软件分析,两样本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1)显效: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咽充血减轻或消退、淋巴结及肝脾开始缩小、肝肾功能明显改善、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开始回落;(2)有效:发热减轻,皮疹减少,咽峡炎减轻或者无加重,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等其他指标无加重或轻微回落;(3)无效:发热等临床表现与用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者[1]。

  2.2  临床症状恢复情况 

  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咽峡炎缓解,淋巴结和肝脾缩小,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正常,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恢复正常、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均P<0.05)。见表1。表1  白虎加桂枝汤加减(观察组)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体征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临床疗效 

  见表2。表2  白虎加桂枝汤加减(观察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与对照组的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转归 

  有3例患儿,均系基层按“支原体肺炎”用阿奇霉素治疗5 d,病情加重出现黄疸等肝肾功能损害,转上级医院治疗1个月因问题被迫回家,再度返回本院时,已显腹水等肝肾功能衰竭情况,最终放弃治疗而随访时死于家中。同样相似病例3例因家庭经济困难列入本文观察组最终好转出院,半年后随访痊愈。

  3  讨论
   
  IM多呈自限性疾病,病程约1~2周,病死率仅1%~2%[1],但近年有上升趋势,值得引起同行们注意。IM绝大多数是由感染EB病毒引起,该病毒是一种嗜淋巴细胞性的DNA病毒,属疱疹科病毒,因淋巴细胞中,B淋巴细胞具有EB病毒受体,故首先受累,继之激活T淋巴细胞,转化为细胞毒性效应细胞,直接破坏携带EB病毒的B淋巴细胞,从而使杀伤细胞功能调节障碍,导致淋巴或相应组织细胞活化增生,使嗜血细胞增强和细胞因子过度生成,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2]。其主要表现是长期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衰竭和全血液细胞减少等一系列多脏器损害征象[3]。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属“温病”、“瘟疫”的范畴,病因为温热时邪、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表不固、温疫病毒由口鼻而入、侵于肺部、结于咽喉、并内脏腑、瘀滞经洛、伤及营血、发生本病。本病以卫、气、营、血的进行传变,热、毒是主要病因,痰瘀是主要产物。治疗原则是:(1)温毒犯肺: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方用银翘解毒散加减。(2)热毒炽盛:清热去火,凉血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4]等辨证论治纲要。笔者受:“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5]的启发,本病热和毒是主要病因,而白虎加桂枝汤加减方中:石膏为君,取其性甘大寒、以制气分内盛之热,以知母苦寒质润为臣,即助石膏清肺胃火热,又以苦寒润燥以滋阴,特别是用甘草,山药即能益脾胃护津,又可防止大寒伤脾胃之偏,共为佐使,具有清热生津之功,又有适宜护卫小儿后天脾胃功能本弱之特点,加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并有抗病毒作用[6]。本方为主方随症加减,即解决了该病之主因,又弥补了小儿脾胃后天不足、形气未充、卫表不固等特点,对小儿IM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1?825.

  [2]邹桂华,李静.T细胞性淋巴瘤中CD21的表达与EB病毒感染关系的研究[J].医学杂志,2003,13(1):28?29.

  [3]覃肇源,李剑波,刘美娜.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新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9):1476?1477.

  [4]谭德福,陈代斌.中西医结合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66?370.

  [5]李克先,杨百弗,殷品之,等.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52.

  [6]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771?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