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4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回顾性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马战英,卢应酬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RV)肠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方法。方法 将2008?01?01~12?31本院收治的67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V肠炎是秋季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尤以10~12月份为高峰。发病人群集中在2岁以下婴幼儿(占95%)以上。腹泻、发热、呕吐是RV肠炎的三大表现。674例患儿均予补液对症支持治疗治愈及好转出院672例,有2例病毒性脑炎并多脏器功能损害患儿,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自动出院。病程≤7 d的占88.1%(594/674),>7 d占11.9%(80/674)。结论 RV肠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龄特点,应密切注意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关键词】  肠炎/诊断; 轮状病毒/致病力;腹泻;发热;呕吐;儿童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婴幼儿重症腹泻的主要原因[1]。RV感染广泛,不分状况和(或)卫生条件,儿童5岁前均感染过轮状病毒[2,3]。RV肠炎常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并由此产生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还常导致多脏器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旨在对本院2008?01?01~12?31以RV肠炎住院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院2008?01?01~2008?12?31共收治RV肠炎674例患儿,诊断均符合RV肠炎诊断标准[4]。所有病例入院后即采用ELISA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同时行血常规、粪便常规、血生化、血气、粪便培养等化验,有咳嗽者,行胸部X线检查。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腹泻、发热、呕吐是RV肠炎的三大主要表现,一般发热、呕吐症状先于腹泻发生前1~2 d,RV肠炎的腹泻是具有特征性的水样便或蛋花样便。由于呕吐、腹泻,患儿常常合并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除此之外,还有相当部分患儿同时存在呼吸道感染症状。见表1。表1  674例RV肠炎主要临床表现的发生率(略)注:腹泻每日解稀水样便4次以上,呼吸道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不同年龄段三大主要症状的表现也略有不同,见表2。表2  674例RV肠炎不同年龄段主要临床表现的比较(略)

    分析中发现,在>2岁的患儿(33例)中,腹痛症状表现突出的有18例,占54.55%(18/33)。伴有呼吸道症状者绝大多数为2岁以下的患儿,有237例,占99.16%(237/239),电解质紊乱有100例,包括低钾、低钠、高钠等,其中低钾75例,发生率高达75%(75/100)。

  2.2  轮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特点 

  男443例,女331例,男女之比1.34︰1。年龄分布:<6个月占20.6%(139/674),≥6个月且<1岁占44.5%(300/674),1~2岁占32.9%(222/674),>2岁占4.9%(33/674),其中最小15 d,最大6岁。发病月份见表3。表3  广东省东莞市妇幼保健院2008年674例RV肠炎在每个月的发病构成比(略)

  2.3  治疗及预后 

  所有病例均予补液及对症支持治疗,治愈及好转出院672例,有2例病毒性脑炎并多脏器功能损害患儿,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自动出院。病程≤7 d的占88.1%(594/674),>7 d占11.9%(80/674)。

  3  讨论
   
  腹泻是世界各地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家,腹泻病发病显得尤其突出,因为它常常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973年Bishop等首先报道了从患急性腹泻而住院治疗的儿童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中发现病毒颗粒,因这些病毒颗粒形似车轮,而将其命名为轮状病毒(RV)。此后,人们发现RV是全世界婴幼儿重症腹泻最重要的病原,估计每年有百万名儿童死于RV腹泻[4]。

  RV是秋冬季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尤以10~12月份为高发期,发病人群集中在2岁以下婴幼儿(占95%以上)。其他季节和其他年龄段均由散发病例。本组病例中,1~7月份,RV肠炎均有发病,但数量少,发病率低,波动于1.34%~2.67%之间,从8月份开始发病率逐渐上升达4.60%,至10、11、12月份达高峰分别是19.89%、27.45%、24.93%,10~12月份发病占72.26%(487/674),从发病年龄上看,2岁以下婴幼儿占95.1%(641/674)此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流行情况相类似[5,6]。
   
  RV颗粒进入胃内,由于胃内低pH,大部分被灭活,据估计只有少至1~10个RV幸存下来感染小肠。一旦进入小肠,由于高pH环境及胰蛋白酶存在,可诱导RV的VP4外壳蛋白构型的改变,有助于与绒毛的中、上部的成熟的肠上皮细胞结合[7]。病毒在肠上皮细胞内复制,导致微绒毛变短和消失,细胞坏死脱落,数量减少,为不成熟立方上皮细胞替代,可导致小肠吸收面积减少和双糖酶的活性降低,是引起腹泻等症状产生的主要机制[8]。从表2可以看出,RV肠炎的三大主要表现为:呕吐、发热、腹泻,其中腹泻是6个月至2岁的主要表现,但在>2岁的患儿中发生率只有9.10%。呕吐在<6个月的患儿中,表现不突出,只占29.41%,随着年龄的增长,呕吐所占比例逐渐增高,在>2岁的患儿中达75.76%,具体原因不清楚,在孙雨等[9]的报道中也同样发现,呕吐在大年龄段的RV感染中所占比例较高(8/12)。据报道[8],RV感染累及的病变主要见于十二指肠和空肠,少数可累及胃、回肠和盲肠。但鲜见病变仅累及胃部、无小肠受累征象(即无腹泻症状)的报道。临床上是否存在此种类型的RV感染或此种类型的感染是否与年龄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但临床应引起注意,对于流行季节大年龄组的突发反复呕吐的患儿,在排除颅内疾病、腹部外科性疾病、心肌炎及急性中度等的同时,应考虑到RV肠炎的可能,此外在>2岁的患儿中腹痛症状较为突出,占54.55%,考虑为大年龄组患儿能够语言表达,这也可以理解临床中常见的小年龄组患儿病程中易哭闹。
   
  RV肠炎因频繁呕吐、腹泻易导致患儿机体发生脱水,但随着国内公共卫生事业的,家长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就医意识的增强,本组病例中脱水的发生率只有24.93%,但酸中毒的发生率达48.66%,低钾血症是所有电解质紊乱中表现最突出者,发生率占11.13%,值得引起注意,分析原因:(1)疾病本身(腹泻、进食不足、发热等)所致;(2)部分家长甚至个别医务人员只意识到补充糖盐水纠正脱水,不知道或忽视了补碱补钾;(3)缺乏必要的化验检查,无法指导。笔者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腹泻的患儿,应及时给予含碱的张力液体,对于6 h内有尿的患儿及时补钾。
   
  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均表明RV感染可累及呼吸道。姚英民等[10]在RV胃肠炎死亡小儿的终末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细胞中证实了RV的存在,而且证实除肠道细胞外,该处组织的RV含量最高,组织结构也有相应的病理变化,提示RV在下呼吸道不仅具有吸附、穿入该组织的能力,可能还具有一定的复制能力。本组病例中有呼吸道感染症状者占35.46%,与国内其他文献报道的数据相符[1],笔者观察到在呼吸道感染的239例患儿中,2岁以下的占99.16%,是这部分患儿易出现呼吸道感染或是这部分患儿本身就是RV肠炎的高发人群,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RV肠炎病程短,大部分预后良好,本组病例中,好转及治愈出院率达99.79%,病程绝大多数在7 d之内,出现肠道外并发症的患儿住院时间往往延长。
   
  总之,RV肠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龄特点,临床医生应密切注意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使患儿早日恢复健康。

【文献】
   [1]Ruiz?palacios GM,Perez?Schael I,Velazquez FR,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an attenuated vaccine against severe 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J].N Engl J Med,2006,354(1):11?22.

  [2]American cadeny of Pediatrics Comm ittee on Infectious Diseases Prevention of rotavirus disease:Guidelines for use of rotavirus vaccine [J].Pediatrics,2007,119(1):171?182.

  [3]Dennehy PH.Rotavirus vaccines:An update [J].Vaccine,2007,25(16):3137?3141.

  [4]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47.

  [5]常如虚,潘瑞芳,朱冰,等.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及其型别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7):405?408.

  [6]张春芳,金玉,张又,等.兰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分型特点[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7):409?412.

  [7]Bass ES,Pappano DA,Humiston SG.Rotavirus[J].Pediatr Rev,2007,28(5):183?191.

  [8]朱渝,万朝敏.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诊治进展[J].临床医学,2007,33(增刊):62?64.

  [9]孙雨,潘秋莎,颜世军.以呕吐为主要表现的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J].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74?75.

  [10]姚英民,李宁,欧巧群,等.轮状病毒肠道外感染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6):790?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