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顶核电刺激对脑损伤患儿康复的影响
作者:禹德辉,郑卫娟,孙世杰
【摘要】 目的 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损伤患儿的康复作用和影响。方法 小脑电组:采用小脑电刺激治疗加神经生,进行康复训练对照:执行神经疗法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执行神经生理学疗法进行康复训练,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 小脑顶电刺激组效果较为理想。结论 小脑顶电刺激可作为脑损伤康复的较好手段之一。
【关键词】 小脑顶核电刺激;脑损伤;康复训练
以往人们一致认为小脑只有运动功能,如维持身体平衡,调解肌张力和协调运动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小脑是有非运动功能,如认知及语言功能。近20年来,许多研究者注意到小脑顶核在脑血流量调节中占重要地位,小脑顶核电刺激可增加缺血局部大脑血流量,直接诱导病灶区脑细胞表达-生长相关蛋白,提高神经细胞可塑性,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效果,对小儿的脑损伤有防治作用。
脑瘫是一种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常伴随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视听障碍等,一般不能治愈。临床强调早发现、早治疗,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和减轻残疾,提高生活质量。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例脑损伤患儿利用小脑电刺激治疗和神经细胞疗法治疗的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来自2007年4月~2008年3月本院康复训练室脑损伤患儿,小脑电刺激治疗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个月~2岁,其中痉挛型脑瘫6例,迟缓型4例,其余为轻度以上障碍,轻度智力低下4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个月~1.5岁,其中痉挛型5例,迟缓型3例,共济失调1例,其余为轻度障碍。
1.2 治疗方法 (1)小脑电刺激治疗组在对照治组疗外增加小脑电刺激治疗,采用脑循环治疗仪,主电板置于双耳后乳突处,选用模式4,频率181~198,强度65%~95%,1次/d,30 min/次,连续25天/疗程,连续3个月。(2)对照组进行康复功能训练(主要为Bobath和Vojta法等神经生理学疗法)智力训练,低频脉冲电治疗,中频电疗、水疗等,每天由
治疗师康复训练1次,此外指导家属家庭功能训练,连续3个月。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评估采用盲法干预实施者及评估者均为专业训练人员,由专人负责,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和丹佛筛查测验表对当天和治疗1个月后各评价1次。显效:患儿大运动、精粗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及社交行为明显改善,与同龄人正常标准相近。有效:经治疗后有所好转,但仍低于正常标准。无效:治疗后无变化。
2.2 治疗效果 小脑电刺激治疗组显效20例,好转14例,无效1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18例,好转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
2.3 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和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和反应,均未发现明显变化,除个别患儿在刚接受治疗时哭吵外,绝大多数患儿能耐受电极处局部轻刺激感,治疗中无不良事件发生。
3 讨论
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基本病理变化为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导致大脑传导功能失常。康复治疗可促进脑细胞功能重建的理论基础是中枢神经可塑性理论,其机制为外周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诱发潜伏道路和使突触启用。以正确的手法抑制异常与运动模式,协助产生正常反应,通过反复刺激和训练使其逐步发展正常运动模式,电刺激小脑顶核后缺血性局部脑血流增加,脑循环改善,从临床角度说明小脑电刺激有减轻脑瘫儿童脑损害,改善脑功能的作用,说明其作为脑瘫儿康复的一种手段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