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防治
【关键词】 手足口病;预防;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本病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肛门等部位出现皮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1 流行病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共同被认为是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1]。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该病的潜伏期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污染。
2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婴幼儿最多,成人发病少见。四季都可发病,常见于4~9月份。全身症状轻微,发疹前可有低热、头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皮疹初为红色斑疹,很快为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皮疹常同时发生于手、足、口、肛周,但也有患者呈不全表现。个别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喉炎。病程约1周,很少复发。但以EV71型病毒感染者易发生严重的、致死性的并发症,如脑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脊髓炎、高热惊厥等[2]。
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升高、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基本正常,心肌酶谷草转氨酶(AST)、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等可升高,心电图出现电压低,心动过速,室性早搏,T波倒置及ST段低平和(或)传导阻滞。有神经系统损害
症状者,脑电图表现头前区有散在或节律性的高幅慢波,但脑脊液常规化验蛋白,氯化物基本正常[3]。胸部X线检查显示支气管或肺部有炎症性,支原体抗体(抗MP)呈阳性反应[4]。
4 治疗
目前对HFMD尚无特异的治疗。患儿应适当休息,饮食清淡,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临床主要是对症治疗,可酌情应用抗病毒药物,合并心肌损害的应用营养心肌药物(1,6-二磷酸果糖,大剂量维生素C,辅酶Q10),合并神经系统损害者应用营养脑细胞类药物(胞二磷胆碱、能量合剂、B族维生素),合并细菌感染者应用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5]。
5 预防
5.1 个人预防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儿;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洗净;疾病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及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保持室内卫生,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2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 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通风;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每日对门把、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擦拭消毒;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养成儿童正确洗手的习惯;每日晨检,发现可疑患儿及时送诊;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部报告。
一旦发现感染手足口病,应将患儿隔离,以免引起流行蔓延,直至热度、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患儿居室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患儿用过的物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曝晒。本病尚无疫苗预防。
【】
1 王瑾,奚卓.小儿手足口病的药物概述.医学文摘儿,2008,27(3):197-198.
2 陈念,柯柳.手足口病四例报告.右江医学,2008,36(1):118.
3 郭杰.中、重度手足口病120例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08,5(2):160.
4 刘向军,解玉梅,冯延秋,等.手足口病合并脑神经损害67例脑电地形图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897-3898.
5 王桂兰.手足口病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8):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