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中医药防治
作者:杨向东 杨小毛 陈小朝 赵向东 岳朝池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肝转移
结直肠癌是包括自盲肠至直肠的整个肠段的癌肿,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结直肠癌由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早期诊断率较低,到临床症状明显时,已多属中晚期。结直肠癌的,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方法。结直肠癌手术切除率和治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结直肠癌合并肝转移相当常见,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发现肿瘤诊断时即有肝转移(同时性肝转移),。在结直肠癌切除后患者随诊中20%~50%将发生肝转移(异时性转移)。手术时结直肠癌同期肝转移率为15%~25%[1],20%~35%的肝唯一转移部位[2]。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延长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防治结直肠的肝转移。近十余年来,结直肠癌诊断治疗水平快速提高,在早期结直肠癌的手术根治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结直肠癌患者虽经更为合理的根治性手术,但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50%左右,其根本原因在于结直肠癌的转移和复发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主要障碍,控制转移是决定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中医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防治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1 中医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认识
传统中医古典医籍中没有结直肠癌的确切称谓,更没有结直肠癌转移这一说法,但对许多病证的病因病机及症状的描述与结直肠癌转移的表现相类似。《灵枢.百病始生》篇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之不去,传舍于胃肠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胃肠之慕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佚,不可胜论。”这段论述,较全面的阐述了肿瘤由局部向远处转移的过程。对于我们今天治疗结直肠癌的转移或许有些帮助。古代医家对结直肠癌的转移主要有先天不足;起居不节;饮食因素;感受外邪;情志因素等几个方面,在对上述因素分别论述的同时,多数医家也认识到本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机体阴阳失调,正气虚弱。湿热.火毒.淤滞属病之标,脾虚.肾亏.正气不足乃病之本,两者互为因果,因虚而致积,因积而益虚,久则积渐大而体更虚。在人体五脏六腑之中,发生转移性癌灶的几率并不均等,有的易于成为转移癌的催患器官,如肝、肺,有的却罕有发生转移癌者,如心、脾。究其原因,应从脏腑的不同生理特性来进行分析。肝脏“体阴而用阳”,肝为“血之府库”,具有“藏血”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中云:“故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释曰“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血藏于肝,肝内血行必缓,血行缓则有利于癌毒“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这是转移癌灶易发生于肝的重要原因。
2.2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中医防治思路
李佩文[3]认为对于肿瘤的转移预防比治疗重要。《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体现了中医学重视疾病的传变,这种“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预防转移是有重要意义的[3]。王志学认为肿瘤转移发生虽有一定的规律性,但转移灶的出现多数情况下是不可预知的,这与祖国医学中“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极其相似,从“风邪”立论,风夹痰淤,在体内无处不到,郁于肝(继发肝肿瘤)。痰瘀着而不行,则变证从生。论其“风”,当责之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渐至虚风内生。因此应当调理脏腑、补益气血、熄风化痰、活血通络的药物,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转移的发生[4]。王志学[5]认为活血化瘀与扶正培本、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疏肝理气等药物配合应用是抗肿瘤转移有效治疗方法。郁氏认为;肿瘤的复发转移与人体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失调,正气亏虚,以及机体抗病能力降低等内环境失去平衡有关。而导致内环境失去平衡的原因,有身体过度疲劳、创伤、七情、年龄增大、肾气日衰、内分失调等[6]。综合以上可以得出中医在防治结直肠癌肝转移方面认为肝气不足为病之本;湿热火毒,痰毒瘀血为病之标,两者互为因果,主要采取的方法要扶正驱邪。
2.3 中医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防治进展
王文萍等将80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化疗组、中药加化疗组,中药治疗给予由藤犁根.鸡血藤.穿山甲等组成的复方肠安泰口服,化疗则分别选用CF+FU、MF和FUL方案,以观察生存率、转移率及对血清CEA、外周血WBC的影响。结果显示3年3组生存率分别为78.2%、76.1%、81.5%,3年转移率分别为32%、28.57%和22.22%,术后血清CEA含量下降则以中药组较早,有显著意义[7]。李华山,李花宏,王沛,等[8]研究表明,肠癌康复汤可延长荷瘤裸鼠的生存期,改善存活状态,配合化疗可显著降低裸鼠血清CEA水平,抑制HCC细胞实验性肝转移的发生率与转移程度。孙靖瑾等[9]把复方丹参注射液处理后,7721细胞ICAM?1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并能抑制7721与淋巴细胞、内皮细胞的粘附,使已粘附细胞脱落,能防治早期和晚期裸鼠人肝癌切除术后的肝内和远处转移复发。冯雪梅等[10]认为刺五加皂苷能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抑制宿主肝癌生长、转移,对动物腹膜、肝肠及脾的癌转移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对BALBC小鼠HepG2移植性肝癌的生长和腹腔转移也有明显抑制作用。郭志雄[11]采用扶正抑癌汤(薏苡仁、太子参、灵芝等)对38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加化疗治疗,与31例单纯化疗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患者体力状况好于对照组;治疗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复发率(21.1%)低于对照组(48.3%);王昌俊.陈庆强等[12]用羟基喜树碱肝动脉灌注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结果显示治疗组无进展中位生存时间14.2个月,总中位生存期为18.4个月,对照组无进展中位生存时间11.5个月,总中位生存期13.6个月。马俊等用建脾消瘤方,(党参15 g,黄芪30 g,白术15 g,八月札15 g,茯苓30 g,薏苡仁30 g,郁金15 g,土茯苓30 g,野葡萄藤30 g,蜈蚣2 g,天龙6 g,煅瓦楞30 g,天葵子12 g,黄精30 g,山萸肉15 g,仙灵脾15 g,菟丝子15 g,并随症加减,每日1剂,3个月为1个疗程,至少2个疗程。)预防结直肠癌术后转移复发取得较好的效果。患者使用该方后的转移复发情况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13]。文小平等[14]报告采用平消胶囊联合介入化疗及肝体外照射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32例临床比较研究,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CR+PR)分别为82.35%和66.66%,(P<0.05);进展率(PD)分别为0%和13.33%(P<0.001);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2.35%和53.33%(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平消胶囊主要成分为郁金、白矾、五灵脂、火硝、仙鹤草、马钱子等8味中药,1次/d,6片/次,口服。具有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止痛散结,清热解毒的作用。蒋益兰等[14]采用中药健脾消癌饮加化疗治疗结直肠癌术后40例,并与单纯化疗40例进行对比,结果:1、3、5年生存率中药加化疗组分别为92.5%、77.5%和67.5%,单纯化疗组分别为90.0%、62.5%和45.0%,结果同时证明中药有减轻化疗毒副作用,减少术后复发转移率的作用。牛春风等[15]以中药配合化疗治疗65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其中治疗组34例,MeFV方案化疗,并加服扶正祛邪汤(薏苡仁60 g,生晒参、灵芝、三七各10 g黄芪、荞头、无花果、猪苓、山慈菇各15 g,北豆根10 g,丹参30 g,败酱草30 g为主方,并随证加味,对照组31例单纯给予化疗。结果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2.2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8.3个月;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2.4%、66.7%,对照组则为89.7%、61.2%、41.4%,治疗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3年复发率23.5%,对照组为48.38%,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包素珍等[16]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了中晚期结直肠癌治疗规律,认为中药“复方三根汤”(藤梨根、虎杖根、野葡萄根各30~60 g,党参白术、茯苓、八月扎各15 g,生苡仁30 g,生山楂12 g,甘草6 g)结合化疗(FOM方案)可明显减轻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远期生存率及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CEA水平,提示该方对预防肿瘤的复发转移亦有积极意义。
2.4 中医药过程存在的不足
2.4.1 评价疗效的概念不明确 由于在评价疗效时引用不同的疗效评价标准,使得结果难以比较。另有部分研究选用自己制定的疗效标准,其可信度和可推广性受到了限制。
2.4.2 研究的性不够 不少中医药研究未设定严格的对照组,诊治标准不够统一,大多数临床观察乃以个案报道为主,临床观察的病例样本偏少,缺乏统计意义,且协作开展的不多。
3 总 结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根本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提高,影像,检验学检查手段的,以及对肿瘤生物学特性认识的深入,我们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必然会更早更准确。同时我们要积极发挥祖国医学在治疗肿瘤方面的特点,利用中药优势防治结直肠癌的转移。加强各相关医疗部门在这一方面的合作,争取制定比较完善的治疗方案,防治结直肠癌的肝转移。加大研究样本在扩大样本的基础上证实中医药在这方面的独特疗效。
【】
[1]kemeny N,fata F.arterial,portal OR.systemic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hepatic metastasis of colorectal[J]. heap panc teat surg,1999,6.
[2]BornerMM. Neoadjuvant chemo therapy for unre2sectable liver metastases of co lo rectal cancer2too good to be t rue [J]? Ann O ncol,1999,10(6):623?626.
[3]李佩文.中药预防肿瘤转移的临床及基础研究[J].中医药信息杂志,1996,3(12):27.
[4]王志学.癌转移的中医药预防思路[J].国医,2000,15(2):22.
[5]王志学.活血化瘀药抗肿瘤转移的探讨及配伍应用[J].国医论坛,1998,13(2):15.
[6]赵越华.西南国防医药,1994,4(6):366.
[7]王文萍.中药复方肠安泰预防大肠癌术后8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3.
[8]郭志雄.扶正抑癌汤在大肠癌术后治疗中的作用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5,5.
[9]王昌俊.陈庆强等羟基喜树碱肝动脉灌注治疗大肠癌肝转移[J].肿瘤医学,2003.8.
[10]刘嘉湘.中医中药治疗大肠癌50例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1981,22.
[11]马骏等用健脾消瘤方预防大肠肠癌术后转移复发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1.
[12]文小平,工文玲平消胶囊联合介人化疗及肝体外照射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比较研究[J].肿瘤防治研究,1998,25(增刊):4?6.
[13]肖振球,罗昌达.复元口服液对大肠癌术后化疗50例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1)∶51619.
[14]蒋益兰,潘博,仇湘中.健脾消癌饮配合化疗治疗大肠癌术后4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1,17(5)∶9.
[15]牛春风,王徐来,王保华.扶正祛邪汤配合化疗治疗大肠癌术后34例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
[16]包素珍,孙在典,王则时,等.中药“复方三根汤”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大肠癌120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