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观察
作者:蔚竹健,郑志军,岳毅,王瑞峰,高凯
【摘要】 目的 观察两种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方法的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入院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手术中一组将血肿腔与硬膜下腔沟通,另一组只在血肿腔内进行冲洗与引流,统计血肿清除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两种方法血肿的最终清除效果差异无显著性,但硬膜下腔沟通者发生低颅压、脑脊液大量丢失、发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另一组。结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可不必将血肿腔与硬膜下腔完全沟通,只需在血肿腔内冲洗引流,即可收到满意手术效果,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血肿包膜;硬膜下腔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一般采用钻孔引流的手术方法来处理,手术效果满意。此手术操作简单,但手术中是否要将血肿腔与硬膜下腔完全沟通,中罕有报道。现将我院2002年至2009年手术的10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情况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35~88岁,平均66.3岁。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无显著差异。均为幕上血肿,血肿量50~150 ml。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乏力、智力下降、肢体活动不利,少数有意识障碍。老年人多见痴呆、精神异常。多无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单侧血肿多见,行一侧钻孔引流。双侧血肿均大于40 ml,予以双侧引流。头颅CT及MRI扫描多为额颞顶枕硬膜下新月形低密度影,单侧者均有中线明显移位。头颅CT扫描为等密度的,行头颅MRI平扫,可见硬膜下新月形长T1、长T2影。
1.2 方法 A组术中将血肿包膜打开,与硬膜下腔沟通,引流管置入硬膜下腔;B组术中只在钻孔处打开血肿包膜,插入引流管冲洗、引流,统计两组病例血肿清除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以达到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1.3 结果 100例患者经钻孔引流术均取得了明显效果,无复发病例。我们统计了患者血肿残余量平均值、引流管拔除时间平均值、发热发生例数、明显低颅压症状出现例数、术后引流量平均值等指标来进行两种术式的结果比较,见表1。表1 两种方法结果比较
2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神经外科临床的常见病,是指头部外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占颅内血肿的10%,为硬膜下血肿的25%。本病头伤轻微,起病隐匿,从受伤到发病时间一般为1~3个月。促使血肿不断增大的原因,血肿腔内高渗透压假说已经被否定,目前多认为是与患者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1]。
对于此类患者,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施行手术。而且首选的手术方法是钻孔引流,一般均能取得良好效果。手术操作简单,定位于血肿最厚处钻孔,切开硬膜及血肿外包膜,放出陈旧性积血,反复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为止,然后置管引流。该手术虽然没有复杂的操作,但术中是否要将血肿腔与硬膜下腔开放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被很多临床医生所忽略。往往在手术过程中,由于插入血肿腔的引流管过深,将血肿包膜刺破,即将血肿腔与硬膜下腔产生了沟通。这样脑脊液可以进入血肿部位,似乎可以起到对血肿腔进行冲洗的作用,也加快了积液的吸收,对血肿的清除起到积极作用。但通过本组观察发现,这样的做法并没有比未穿通组有明显的好处,反而带来了诸多并发症。由于术中硬膜下腔及蛛网膜下腔开放,脑脊液进入血肿腔,术后引流液量大大增多,拔管时间明显延长。如果术后引流管位置不当,引流脑脊液过多,部分患者出现了明显的低颅压症状,表现为剧烈的头痛、出冷汗等,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脑脊液的大量丢失,对脑组织的膨起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另外,随着血肿腔残余物质进入脑脊液循环,体温增高的发生率大大增加,理论上也增加了后期出现性脑积水的风险[2]。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钻孔引流术时,在血肿腔内置管冲洗及引流的过程中,引流管质地要软,操作要轻柔,注意引流管插入的角度和深度,尽量不要穿透血肿包膜尤其是内包膜,应该保持引流管插入长度不超过血肿长径的一半,然后进行多方向的反复的冲洗,直到血肿腔内冲洗液清亮为止。这样既可以达到清除血肿的目的,又能很好地避免术后出现更多的并发症,使患者得到更好更快的恢复。
【】
1 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2-444.
2 段国升,朱诚.神经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