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县226例脑囊虫病治疗期的CT观察及临床护理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脑囊虫病 治疗期 CT观察 护理
本文对施甸县2004年~2009年间收住院的226例脑囊虫病患者治疗期的CT临床观察及护理进一步探讨。
1 一般资料
226例均为我院CT确诊病例,经治疗症状好转,CT检查囊虫周围水肿带消失,有钙化迹像为依据,年龄在2~70岁,男性多于女性,男186例,女40例。其中:患者突然昏倒,牙关紧闭,口吐白沫102例;一侧肢体无力、麻木32例;头昏、头痛、失眠84例;一侧肢体震颤4例,无任何症状体检时发现4例。
2 CT观察
我院226例脑囊虫病CT确诊病例中,脑实质型213例、脑室型13例。其中:脑囊虫寄生于右侧大脑半球者有108例、左侧大脑半球91例、双侧小脑半球14例、脑室系统13例。
脑囊虫结带多分布于脑实质区,灰白区多见,囊体直径约为5-20mm,头节直径2-32mm,囊壁厚0.07-0.1mm,囊内头节的显示为清亮的丰淡及偏心的头节组成,胶冻样变性,头节水分相对增加,部分完全崩解,形成强化结节,死亡虫体等影像。
3 护理
(1)严格执行医嘱 按规定时间给药,剂量要绝对准确,吡喹酮一般于8AM、12AM、4PM各给一次药,待患者服药后才能离开。服药后死亡的囊尾蚴可引起严重急性炎症反应,如脑水肿或颅内压急骤增高,可导致脑疝[1],因此应嘱患者卧床休息,禁止外出,以免发生意外。注意服药间隔时间要准确,以降低毒副作用并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2)严密观察颅内压变化 颅内压增高是最常见又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患者出现头痛加剧、头胀、眼花、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脉搏缓慢、意识障碍,提示有颅内压增高,此时应立刻报告医生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遵医嘱给脱水降压处理,使用甘露醇加压静脉滴注时,护士不可离开患者,须严密观察,防止空气栓塞及药液外漏。除以上护理外,应观察服药期间患者出现的发热、变态反应、肝功能损害等情况。
4 讨论
脑囊虫病是我县常见的地方性疾病,大多数农民群众有食生肉的陋习,发病为多。因而,健康是重点,由于农村有吃生猪肉的不良饮食习惯,故脑囊虫病发病率高。为了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发生此病的原因,我们有责任指导他们改变养猪方式,提倡圈养,人厕和猪圈分开,根除猪肉绦虫感染途径。除此之外,要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吃生猪肉及未煮熟的猪肉,不吃未经卫生防疫部门检查的猪肉。享饪时,将切生肉、熟肉的菜刀、砧板分开使用,防止污染,更不能吃含囊尾蚴(俗称“米猪肉”)的猪肉,防止再感染。
参 考 文 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