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冯莉莉 时间:2014-05-28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二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国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广东农业增加值由达到2207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314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15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五、 结语   
  现在农村经济迎来了十二五,在十二五期间主要措施,在建立了农业保护措施以外,我们希望政府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以前在谈农业问题的时候,中央对农业问题投入不是很多。现在除了中央财政支持农业以外,还有其他渠道,比如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等等来支持农业建设的发展,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同时,国家在推进制度创新方面,特别是土地制度改革问题、城镇化发展的问题等等都要有些创新的制度,这样使我们农村经济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制度的保障,夯实农业的基础,为下一步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叶君,谢正观. 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体系初探[J].城市规划,2009,(5)-6 .
  [2] 申端锋. 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J]. 农业经济问题, 2006,(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