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档案利用服务实践中的问题反思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广琴 时间:2014-04-25
  民生档案是社会公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始记录,据统计,一些档案馆在实际接待查档利用者的需求中,查阅民生档案占全部利用的95%以上①,同时,现行文件利用的情况也相当近似,如宁波市档案局对网上现行文件查阅点击率进行统计,仅社保福利和城乡建设两类的现行文件的点击率就占全部现行文件点击率的20%②。因此,关注民生,做好民生档案的利用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已成为档案同仁的共识。许多硬件基础薄弱的档案部门,正在加大网络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完善“三网”(因特网、政务网和局领域网)的互联通畅,而硬件基础较好的,则积极进行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重点进行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的建库工作,如北京市昌平区档案局目前已建立婚姻、土地、知青、房产等35个突出民生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且已建立涵盖全部馆藏档案的目录检索中心③。但是,民生档案利用服务实践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就必须在不断总结民生档案服务工作经验的同时,更加关注和反思民生档案服务工作中已有的难题和新出现的问题。
  
  一、民生档案资源的馆藏状况不尽如人意
  
  民生档案资源是做好民生档案利用服务的首要前提,其数量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民生档案利用服务的广度,质量上的优化程度则影响到民生档案利用服务的深度。但目前民生档案资源建设情况来看,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民生档案资源馆藏总量不足。具体表现在民生档案占档案馆馆藏量的比例较小。如青岛市北区档案馆已进行数字化的档案3.4万卷,其中涉及民生内容的档案为3900余卷,占数字化档案的11%,而对来馆查档需求的统计中,查阅民生档案占全部利用的95%以上④。 涉民档案的数量与查阅民生档案的需求量形成的反差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民生档案资源内容分散。其表现有两方面,一是民生档案本身内容涉及面广,来源分散。这些档案一部分形成于政府部门或大型企事业单位,属于向相关档案馆移交的范围,已相对集中在档案馆,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档案是被保存在基层单位,如社会保障类档案就会涉及到劳动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医保中心、保险公司、社区、村委会等单位,这些单位形成的档案仅有劳动保障部门、民政部门等一级单位的档案会移交到档案馆集中保存,其他大部分档案都由各基层单位分散保管;二是即使被移交到档案馆的涉民档案,但也是散落在不同的全宗内,因为这些档案如婚姻、公证、房产、拆迁、招工(转干)、独生子女等内容的档案分别形成于不同的立档单位。
  第三,民生档案信息内容真实性。如同其他档案一样,民生档案同样存在内容失真问题,如房产档案中的身份失真,人事档案中的年龄、工龄失真、医疗档案中的病历失真、工程档案中竣工图的作者失真等是档案中常见的虚假情况;同时,因信息化技术与管理滞后导致的电子档案真实性问题更加突出,上述问题将会使民生档案资源的质量大打折扣。
  
  二、民生档案管理缺乏针对性措施
  
  档案馆业务管理是档案利用服务的基础,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民众对民生档案的需求。目前民生档案基础业务工作存在较明显的地区、行业性差异,档案馆一方面要加大民生档案资源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又要进行日常的档案馆业务管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仅就民生档案管理而言,问题仍然突出:
  第一,民生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缺乏实用性。档案数字化信息既包括各机构办公自动化系统下产生的电子文件归档后形成的数字化档案信息,也包括纸质档案转化而来的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就目前而言,后者问题较突出,如目录数据的录入,存在案卷目录与卷内文件目录的不衔接与对应,不利于卷内文件目录的准确检索与案卷目录的方便调卷;又如多数档案馆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信息仅限于目录数据的录入与上网,缺少全文或多媒体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即使有部分全文或多媒体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而因全文浏览权限限制而受阻。

图片内容